-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绪论:
生物工艺学又称为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主要研究 生物技术产品 生产的工艺技术问题,以共性原理和应用为主。
2.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3.生物技术特点:
① 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技术;主要涉及的基础学科为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
② 反应中需有生物作用剂的参与;是游离的或固定化的细胞或酶的总称
③ 生物反应过程。实质上是利用生物催化剂以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
4. 通常的生物反应过程有四个组成部分:
A 原材料的预处理
B 生物作用剂的制备
C 生物反应器及反应条件的选择
D 产物的分离纯化--也常称为下游加工过程
5. 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
1、常温常压下进行;
2、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过程废物的危害性较小;
3、设备简单,有的要求在无杂菌污染下操作;
4、酶反应专一性强,转化率高,成本低,应用广,但提取纯化较复杂。
6.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概况
1.经验生物技术时期;
2.近代生物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3.近代生物技术的全盛时期;
4.现代生物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时期。
第二章:菌种选育
1. 菌种来源
土壤、水和空气,尤以土壤中最多。
1、直接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诱变,得到突变株。
2、工业菌种总趋势: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
3、藻类、病毒等也正在逐步为工业生产所用。
2. 对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1.生产能力:能在廉价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目的代谢产物的产量高,其它代谢产物=少
2.操作性:培养条件简单,发酵易控制,产品易分离
3.稳定性:抗噬菌体能力强,菌种纯,不易变异退化
4.安全性:是非病原菌,不产有害生物活性物质或毒素
3. 选择生产菌种应注意的因素
1.原料方面:广,转化率高;
2.产物方面:目的产物含量高,副产物少;
3.菌体方面:生长快、繁殖力强,耐受力强,抗污染、抗噬菌体能力强,遗传特性稳定
4. 设备方面:产泡沫少,适宜大罐生产。
4. 自然界工业菌种分离的原则
(1)自然界菌种分离和筛选的主要步骤
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筛选→性能测定
(2)典型的微生物采样和筛选方法(需要补充)
调查研究并充分阅读资料→设计试验方案→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原种斜面→筛选→较优菌株斜面→性能鉴定→菌种保藏及作为进一步育种的出发菌株
采样时要注意的问题
a气候、水分等环境特点(地点、深度、植被情况、最适季节、酸碱度)
b结合产品的特点(例:耐高渗透压→蜂蜜、蜜饯及常有糖质流经或贮积的土壤)
c规范取样(采样的方法:用无菌器具按照规范取样几十克,装入无菌的塑料袋或纸袋中,扎好;写好标签。)
d尽快分离
6. 增殖培养,也称富集培养,是指实现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一种技术。
方案:随机;定向培养(给混合菌群提供一些有利于所需菌株生长或不利于其他菌株生长的条件。)
7. 控制培养条件,提高筛选工作效率
1) 控制营养成分 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各大类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进行分离。
特殊: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纤维素做为唯一碳源。
2)控制培养基酸碱度
细菌和放线菌 中性或偏碱性pH 7.0或稍高
酵母和霉菌 偏酸性pH 4-6
3) 热处理 根据芽孢对热的耐性而淘汰不产芽孢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营养体:60-70℃ 10min 杀死;芽孢:耐100℃以上高温
4)添加抑制剂 某些抗生素和化学试剂对微生物有专一性抑制作用。注意对象、
浓度。
5)控制培养温度 筛选分离耐高温菌,提高到50~60℃,嗜冷、嗜温微生物就可
大量淘汰。
6) 通气条件的控制
8. 育种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提高生产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开发新产品
9. 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根据菌种的自发突变而进行菌种
筛选的过程。
自发突变的定向育种:一般指用某一特定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物的群体,同时不断地
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并选择相应的自发突变株的目的。
10. 诱变育种:使用诱变剂对微生物进行人工诱变,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DNA)
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
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11. 诱变育种工作内容:
(一)诱发突变:
(1)选择好出发菌株
①了解出发菌株的产量、形态、生理等方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河南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社会化公开招聘3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招标代理档案管理制度.docx VIP
- 2025南方电网昆明供电局项目制用工招聘(4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农业服务中心2025年度工作计划 .doc VIP
- 外窗防水节点施工方案(JS).doc
- 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J金融租赁公司所在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5800字.doc
- 2025金风变流器2.0MW故障代码手册V4.docx VIP
- AP微积分AB 2014年真题 (选择题+问答题) AP Calculus AB 2014 Released Exam and Answers (MCQ+FRQ).pdf VIP
- 动态口令认证机制的网上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