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听录音整理)要点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 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有:1、体外试验:(1)、微生物试验;(2)、哺乳动物体外试验(器官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2、体内试验: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第二章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有三种: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生物性迁移。 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吸附、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生物性迁移有三种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这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在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该种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种污染的浓度) 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后阶段污染的浓度)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 种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三种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化学转化作用: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 在水体中的转化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反应为主; 在土壤中的转化以水解反应为主。 第三章: 生物转运:各种环境污染物与机体接触后,在体内通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使外来化学物在体内发生位移,称为生物转运; 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 1.被动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用载体,不消耗能量) 2.滤过(通过膜孔,以水为载体,不消耗能量) 3.主动转运(逆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消耗能量) 4.易化扩散(顺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不消耗能量) 5.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 在不同场所的吸收方式: 在呼吸道:(1)、以气体和蒸汽存在的毒物,到达肺泡后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呼吸膜进入血液;(2)、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吸收,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关。 在消化道大多数毒物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而被吸收; 皮肤吸收两条途径:(1)、通过表皮脂质屏障;(2)、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绕过表皮屏障直接进入真皮。 屏障:1、血脑屏障:穿透性较差,使非脂溶性物质难以进入脑组织。 2、胎盘屏障:作为母体和婴儿血液循环的间隔,一旦母体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毒物时,胎盘屏障可以阻挡毒物,保护婴儿。 体内的贮存库有四种: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毒物在肝、肾中的累积;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排泄:1、经肾排出(肾小球过滤;肾小管的主动分泌;肾小管的重吸收) 2、经肝胆排出(进入肝肠循环;直接排出体外) 3、经呼吸道排出(由肺主要经过简单扩散的方式排出) 4、其他排出途径:(乳腺排出;经唾液腺、汗腺排出;头发和指甲富集后排出) 肝肠循环:脂溶性毒物在小肠被重吸收,并经门静脉重新回肝脏,再次随胆汁分泌,即形 成肝肠循环 生物转化有两种类型: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作用;Ⅱ相反应,包括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性代谢产物结合形成的结合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氨基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甲基化)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还有肺、胃、肠和皮肤等。 硫酸结合的过程:书P33。 生物转化的复杂性表现:1、生物转化的多样性;2、生物转化的连续性;(例如:甲醇先代谢为甲醛,然后生成甲酸盐,进而转变为CO2和水。)3、代谢转化的两重性;代谢饱和状态。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毒物量D与血浆中毒物浓度c之比,即:Vd=D/c。 生物半减期:(简称T1//2)一种毒物在体内的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指血浆半减期,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1//2=0.693/K。 第四章 效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例如若干个、毫克、单位等。 效应仅涉及个体。 反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

文档评论(0)

w6633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