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健康科普讲座方法和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健康科普讲座 方法和技巧 玄武区健康教育所 2015.2 1、传染病疫情举报、疾病控制及保健知识咨询等请拨打12320公益电话。 2、欢迎登陆南京健康教育网 学习健康知识。 3、欢迎登陆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5/KABP2011 进行自我健康素养水平测试和学习。 传播模式 1948年, 哈罗得.拉斯韦尔 谁? WHO? 说了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 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传播模式 传者(communicator),传播信息的人和机构。 职能: 1、收集信息 2、加工制作讯息 3、发出信息 4、收集与处理反馈信息 把关人(gate-keeper): 指在信息传递路线上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 健康传播者具备:健康教育意识、医学科学知识、 传播与教育技能、语言通俗易懂。 传播模式 信息(information) 是指传者所传递的内容。 特点: 1.符号通用 2.科学性 3.针对性 4.适用性 5.指导性 6.通俗性 传播模式 传播途径(channel) 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 1.口头传播 2.文字传播 3.形象化传播 4.电子媒介传播 5.综合传播 选择原则: 1.保证效果 2.针对性 3.速度快 4.准确性 5.经济性 传播模式 受者(audience):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所到达并被接受的 个人和群体,大量的受者也可称为受众。 1.受者的心理特点 求新 求真 求近 求短 求奇 求乐 自尊 2.受者对信息的选择 选择性接受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3.受者的动机 消遣 填充时间 社交需要 心理需要 寻找情报 解决疑难 传播模式 效果(effect): 指受者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 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反应。 分四个层次: 1.知晓健康信息 2.健康信念认同 3.态度转变 4.采纳健康的行为 健康教育工作中主要的两类传播 一、人际传播 个别劝导、小组讨论、 讲座、培训、咨询 二、大众传播 科普讲座的魅力 科普讲座是一种“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具有极强的现场感,一种亲临的体验,这是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它的特点就是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 讲稿的准备 1、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 (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确定自已的演讲内容是受众感兴趣的,想知道的。 2、语言必须深入浅出。 不要想像你的听众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本科学生,他们往往对医学基础知识只相当于小学或者初中水平。 讲稿的准备 3、内容科学、正确、实用,遵循“三贴近”原则: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选择读者最关心的知识点。它向读者展示的应当是读者所不知道的、他们想知道的、他们也应该知道的知识。 对于有学术争议的内容,应采用主流认识和公认的知识。 讲稿的准备 4、主题明确,也有开头和结束的安排。 论点、论据、结论 开场白:提出问题(答或不答)、设置悬念、 说一段新闻、套近乎 5、“少讲为什么,多讲怎样做”。 要学会用讲故事的形式 我们在宣传和解读《健康素养66条》的时候,要学会用讲故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使听众受到教育和感染。把故事说得动听,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过程,若加上图片和多媒体,效果会更好。 比如讲健康的重要性,可以举一些社会精英“英年早逝”的例子。 有一个段子,说的是:“高知不如高干,高干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这是一种健康新概念:健康比长寿重要,快乐比健康更重要。 纯熟运用口语 纯熟运用口语是讲演者必备的技巧 讲演时,要用群众的语言、现代的语言,甚至流行的语言。看起来非常罗嗦,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使用术语。 于丹、易中天成功地运用流行语言,使枯燥的《论语》、《三国》成为好听的故事。 多用文学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运用文学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释心理学方面的“应激”时,如果用“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能咬人”,就很容易让人明白什么是“应激”了。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