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内容回顾: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生活。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口头性 ;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口头性:一种表演的模式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 1、口头语言系统的必然存在。 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就是因为它有诉诸于口头语言系统这个明显的特征。 在作家文学或作家文艺的传播和表演活动中,也会借助口头语言系统,起到辅助的作用。文字写作才是第一义、必要的方式。 民间文学可以被采集,以“文字”方式出现,其真正的生命还是在‘语言’上,惟有还原到“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情节,才能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浓厚情感。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传播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的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村落就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 2、口口相传的优越性 口头交流就是通过方言进行的,方言是造就民间文学地域性特色的根本因素之一。 四川方言笑话: 麻雀和乌鸦一起摆龙门阵。 麻雀说:你是啥子鸟哦? 乌鸦说:我是凤凰噻! 麻雀:哪有你龟儿子这么黑的凤凰哦? 乌鸦:你晓得个铲铲,老子是烧锅炉的凤凰噻。 东北方言: 例1(按读音):包质,夜乎大包质,又馅的。 解释:包子,热乎大包子,肉馅的。 例2(按词汇):在道牙子上打出溜滑,把波了盖儿卡突噜皮儿了,后雨儿那疙瘩结嘎疤了贼刺挠,老想挠。 解释:(在马路边的冰上打滑,把膝盖摔破了,后来膝盖那结疤,挺痒的,总想抓痒。) 口头交流使民间文学流传很广、很久。 如:神话、史诗 口口相传造就和宽容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是区别于书面叙事的外部标示之一。 如:“花儿”选段 花花的公鸡红冠子, 墙头上把鸣儿叫了; 尕妹们穿的花袖衫, 大门上把人们耀了。 花花的公鸡红冠子, 墙头上把鸣儿叫了; 胳膊剁掉的头割掉, 血身子陪你着坐了。 3、民间文学是永恒的 口头语言是一种最灵活的交流工具。既便于传,又便于记。民众用口头语言反映生活异常及时、方便和生动。是全方位的交流方式,是具体场景的交流方式。而文字是单向性和脱离情景的。 人们掌握了文字,口头创作存在的可能性性就会消逝吗?↓ 只有口头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不会消亡。 书面文学虽然客观上在确立所记录版本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却消磨掉口头文学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二、集体性:演说者与观众的互动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这种性质,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集体性的表现形态 民间口头文学史广大民众群体所有的财富,是群体创作的,它既不署某个作家的名字,也不为某个作家所私有。民众既是修改者、传播者;又是讲述者或演唱者,同时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听众。 作家文学一旦定型,就不受流传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民间文学却是刻在人民的记忆中,活在人民的口头上,不断被加工和创作的。 正如一首侗歌所唱的:? “唱歌不是人发颠, ?也是前朝古人传; ?一人传三三传九,? 河水淘沙渐渐深。” 再如一首歌谣所概括的:?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 一个传俩,两个传仨; ?我嘴生叶,他嘴里开花;?? 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苹果姑娘·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与流传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的场合,如集体生产或集体生活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如:有学者指出,“花儿”对唱中“对手的提问和回答,是‘花儿把式’的产生创作欲望的‘酵母’,是激发他们灵感与智慧的关键。没有对唱的热烈氛围和竞技环境,失去了挑战者‘火力’的逼迫,他们即兴创作的才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2、由个别人创编出雏形,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