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徐楼东周墓出土铜器铭文释读平议.docVIP

山东枣庄徐楼东周墓出土铜器铭文释读平议.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枣庄徐楼东周墓出土铜器铭文释读平议.doc

山東棗莊徐樓東周墓出土銅器銘文釋讀平議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2009年,在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徐樓村發掘出的二座東周(春秋晚期)墓葬,其中出土的青銅器中多件有銘文,李學勤、[1]王琦、燕生東、[2]趙平安、[3]王恩田、[4]傅修才、[5]謝雨田等先生先後撰文,[6]對這些銘文做了釋讀和研究,《文物》2014年第1期上發表了《山東棗莊徐樓東周墓發掘簡報》(下簡稱《簡報》),[7]對此二墓出土的青銅器及銘文做了釋文及系統地介紹。諸家釋讀勝義紛紜,筆者在讀過之後獲益良多,但感覺還有些未盡的問題,故這裡略作討論。 一、銘文釋文平議 1、銅鼎銘(M1:39,拓片《簡報》21頁圖六三): “有殷天乙唐(湯)孫宋公(?、紹)乍(作)(濫)叔子??鼎,其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2、銅鋪銘(M1:24,拓片《簡報》21頁圖六四): “有殷天乙唐(湯)孫宋公(?、紹)乍(作)(濫)叔子????(鋪),其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宋公”後一字,從囗從貈,李學勤先生從楊樹達先生說認為從囗貈聲,即宋共公,《左傳》云其名“固”,《史記·宋世家》云名“瑕”,“固”、“瑕”、“貈”古音相近。王琦、燕生東先生直接釋為“貈”而括讀“固”;趙平安先生、王恩田先生及《簡報》均從李說,認為即宋公固,《簡報》據此推斷云“M1出土的宋公固所作媵器年代應不晚於西元前576年。由此推斷,兩座墓葬的年代應為春秋晚期。”傅修才先生在文題中用吳鎮烽先生之釋“”,在文中則認為此字釋“”不確,當依形隸定為“”。 按:“”字金文習見,說法頗多,王輝先生在總結諸家之說後認為“貈”不應是“貉”,而是“鼬”,認為“鼬、鼦(貂)同類”,應從張政烺先生說讀“貂”,認為“”字“應讀為紹,意為繼承、接續”。[8]陳秉新先生認為“貈”字右旁所從的“”這部分就是“貂的初文無疑”,“”即《說文》中的“?”字,在金文辭中讀為“劭”,訓“勉”。[9] 筆者認為王、陳二先生說都是正確的,“貈”并非是“貉”,而是“貂”,與“鼬”古本一字,《古文四聲韻》引《尚書》“貈(貉)”字作“”,從糸苗聲,但“苗”聲顯然與“貉”的讀音無涉,它更近於“貂”(苗、貂古音同宵部);更有一種可能是這個字並非是從“苗”聲而是從“苖”聲(《唐韻》徒歷切),古音是定紐沃部,與“貂”是定端旁紐雙聲、沃宵對轉疊韻,讀音最為相近;而“苖”又與“鼬”一樣是從“由”聲,所以“貈”、“貂”、“鼬”三字古本當為一字的異體,後分化為三字,但仍讀音相近。貂類獸常自逐其尾周旋嬉戲,故《爾雅·釋獸》云:“貈子,貆”,“貈”者,舟(周)也;“貆”者,桓(旋)也,謂此類獸善周旋,故大者名貈(舟、周),小者名貆(桓、旋),此二字都是會意兼形聲的字。古書記載其它獸類亦有善旋者,如《說文》:“貁,鼠屬。善旋。”《山海經·北次三經》言太行上有獸名?,“善還”,郭璞注:“還言旋舞也。”“桓”、“旋”、“還”均音近義同之通假字,都是說這些動物有逐其尾周旋而嬉戲行為。又先秦必以貈(貂)與貉為同物,故以“貈”為“貉”,即屬於裘錫圭先生所言的“同義換讀”現象,[10]而另造“貂”字代替其原字;“貈”字本從舟聲,用為“貉”又不易識其讀音,故又造從各或從百的“貉”、“貊”字代之,《說文》以“貈”為動物之貉,以“貉”為北方人種之“貉”,是強分之也。 所以“”當如陳秉新先生所言釋“?”,本是從囗貈(貂)聲,在金文辭中用為“紹”或“劭”,此二字古本通用,至於是該訓“繼”還是訓“勉”,那是另外的問題。 既然“”字所從的“貈”不是“貉”,那麼,李學勤先生說宋公即宋共公固(瑕)對不對呢?筆者認為也是對的。因為“”這個字在戰國時期已經不常見用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先秦典籍多為戰國時作品,該字曾無一見,而“紹”、“劭”等字屢見,便是明證;“”字既然從“貈(貂)”聲,那麼它自可與“貈(貂)”通假,宋共公的名字也自可寫作“貈(貂)”,“貂”、“紹”、“劭”音近可通,這本來沒什麼問題,但到了戰國時期就出了問題,因為戰國時期“貈”這個字已經被換讀為“貉”,許慎舉出的書證就是出自《論語·鄉黨》,故《左傳》音轉為“固”,看看從“固”聲的“涸”讀音與“貉”全同便是明證;《世本》音轉為“瑕”,《史記·宋世家》根據的是《世本》,也作“瑕”。而“瑕”疑當作“貑”,後世用為“貑羆”或“貑貜”字,而古書中常用“假”字為“格”,則“貑”很可能本為“貉”的異體字。所以說“宋公”就是“宋公固”、“宋公瑕”無誤,卻不能據此說“”字就是讀貉聲。 “”字李學勤先生釋“”,認為即費國;王琦、燕生東先生釋“”,讀與“粊”同,亦認為是費國,蓋從李釋;王恩田先生釋“”,認為即邳;趙平安先生釋“”,認為即《春秋·昭公三十一年》“冬,黑肱以濫來奔”的濫國,云:“由于?是韱的声符,音近可通,可以看做瀸的异体字。瀸是精母谈部字,滥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