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初始条件是反应器开车零时刻的浓度分布,此时反应器内各处组分浓度为零 左边界(反应器入口)条件是PET切片进入反应器的组分初始浓度 右边界(反应器出口)条件是出口处组分浓度的空间梯度为零。 * * * * * * * * * * *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2)在微元dz内[-OH]的变化率为 =流入-流出-反应消耗 (4)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4、模型化简 将式(3)和(4)中 、 在z处泰勒级数展开,并舍掉二次以上项,可得 设反应固体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 , 则可将上述方程无因次化。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因此,精确模型(偏微分方程形式)为: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未知参数 固相缩聚与熔融缩聚有着类似的反应平衡常数,即K=1 扩散系数反映小分子在气固混合体内的等效扩散系数 有效系数反映微元体内小分子实际变化数量 当温度在220~230℃时,反应速率常数为k=1.06 模型的参数有:反应平衡常数K;反应速率常数k;乙二醇在气固混合体内扩散系数Dz;反应有效系数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5、质量指标计算 反应器出口产物的特性粘度和平均分子量是PET固相缩聚过程关键质量指标。 平均聚合度 数均分子量 特性粘度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6、模型求解 上述所建立的PET固相缩聚反应器动态模型为偏微分方程(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PDE)所描述的分布参数模型,对于此类模型,很难求取解析解。 因此,过程模拟时需要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对于化工过程而言,通常的做法是用正交配置方法空间离散模型方程,得到一组常微分方程,然后用龙格-库塔法求常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7、模型验证 模型验证采用模型适用性的仿真研究方法,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借用已发表的该领域某权威文献实验条件和数据,采用本模型进行仿真研究。 进行仿真研究前,必须先确定模型参数,也就是要根据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修正。根据文献,当温度在220~230℃时,反应速率常数为k=1.06(mol/)-1·h-1。运用该文献实验条件和相应的实验数据,采用单纯形法估计出该实验条件下扩散系数和有效系数分别为 , 。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图 反应启动过程乙二醇(a)和羟基(b)浓度时空分布图 (a) (b) 采用7个配置点进行离散,精度不高,数据存在波动而非绝对光滑曲线 反映物料逐渐充满整个反应器的启动过程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图 反应稳态乙二醇(a)和羟基(b)浓度轴向分布曲线 (b) (a)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图 不同停留时间IV空间分布曲线 图 Mn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表 特性黏度和分子量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照 -1.37 32242 32690 -1.14 1.045 1.057 30 1.18 29525 29180 0.93 0.972 0.963 20 1.83 25897 25390 1.63 0.873 0.859 10 误差 /% 计算值 实验值 误差 /% 计算值 实验值 Mn IV /dL·g-1 停留 时间 /h 0 模型论概述 0.3.3 管式反应器质量指标检测 通过以上仿真研究,可有如下结论: ①当启动或操作条件发生变化时,反应速率初始阶段较快,随后变化较缓慢,最终到达稳态; ②端基平均浓度时空分布和特性粘度空间分布随停留时间变化规律,与已报道研究结果一致,符合理论分析结论; ③三种停留时间控制下出口分子量和特性粘度值与对照文献的数据基本吻合,误差在2%以内,模型描述的平均分子量与反应时间关系与对照文献一致,且符合已有研究结论; ④由此可基本认为所建模型的正确性,且所建模型为动态模型,可用作过程的动态分析和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工业过程建模 主讲人:刘济 jiliu@ecust.edu.cn 2011.9 0 模型论概述 0.3 建模实例 0.3.1 独轮自行车实物仿真 0.3.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