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第一节 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 一、理论模式 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 由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伦发展的,并由近代医学家克雷佩林发扬光大。 理论观点:它强调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主要与遗传、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因素及病菌等因素有关。 二、具体观点 1. 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 研究思路:首先要找到致病基因,再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如何激活这些基因以及基因激活后如何引起大脑生物学和功能的改变,最后通过强调抗环境因素,减缓或终止基因激活,达到预防心理障碍的目的。 2. 大脑机能状况与脑损伤 1》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相反)的一种过渡的机能状态。 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2》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的高级神经机能很正常。 3. 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显示,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 所谓中枢神经递质是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大脑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化学物质,它们具有传导和阻抑神经冲动的作用。 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儿茶酚胺(CA)、r-氨基丁酸(GABA)、脑啡呔 4. 神经内分泌因素 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联系: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一般情况下,应激状态下的这些神经内分泌活动改变是生理性的,但如果应激刺激过于强烈,应激持续时间过于持久,则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衰竭,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持久的病理性改变,最终促使心理障碍或心身障碍的发生。 5. 素质因素 一般认为,应激反应、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性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这种情况只有具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 三、评价 1. 贡献 1》第一次在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疾病,都是生物学上的原因,有助于对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科学的了解; 2》为人类减轻和控制各种精神疾患,维护人们的精神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 局限性 1》从研究单一的脑内结构或生化过程来推断人的复杂心理功能,或把动物的研究结果照搬于人类,结果往往相互矛盾,欠科学严密性; 2》认为生物学因素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唯一原因,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而不能为心理障碍提供完整的科学解释和全面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式 一、理论观点 人的许多行为不是自由选择的,而是由这些力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这些力基本上是无意识操作的,因此,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至于这些力所采取的活动形式,则深受个人童年期经验的影响。 “这些力”的基本特点是关注于深藏一个人内心的动力活动或相互作用。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 无意识决定论 认为人的几乎所有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发生的,都是由躲藏在内心深处无意识动机激发的。 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 三部人格结构说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生物性要素、快乐原则 自我:心理性要素、现实原则 超我:社会性要素、道德原则 超我包含两个部分:自我理想和良心。 3. 焦虑和防御机制 1》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类型:真实的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的焦虑。 2》按照人格结构理论,自我经常处于以下三方面的压力或威胁之下:①来自于本我的本能欲望要求直接的满足;②来自于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压力;③来自于超我的监督。 3》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到威胁,并且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之中得以解脱的手段。 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否认、曲解、投射、退行、幻想、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离、转移、升华、幽默、理智化等。 4. 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Freud认为,性本能是驱使人活动乃至创造的一种潜在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做“力比多”。 1》口欲期(0~1岁) 2》肛欲期(1~3岁) 3》性器欲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生殖期(12~18岁) 5. 梦的解释 他对梦的核心看法是“梦是(受到抑制或压力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 将梦分为显梦和隐梦。 显梦是指做梦者醒来时能够回忆起来的梦的内容。 隐梦指借助于外显的内容而被隐匿的表达出来的梦的无意识内容和真实的含义,是梦的实质之所在。 显梦是梦的工作的结果。所谓梦的工作,指将隐梦变成显梦的过程,即伪装潜意识的愿望混过稽查的过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