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详解.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进一步感受儒家思想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3.探讨孟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性善说: 人性本善,成为“仁政说”的基础。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认为:四端与生俱来,人人都是相同的,未能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去培养扩充这些善端,以致逐渐失去本性。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因此,“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生三乐 孟子说“人生有三乐也,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父母亲都健在,兄弟都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一种快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抬头不愧于天,低头不愧于地,我心无愧于天地,这是人生的第二乐。“得天下英才而教授之,人生三乐也”,能够得到天下英才来教育,这是人生的第三种快乐。 孟子时代的社会现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一幅活脱脱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景象。“庖有肥肉,廊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大概。君主自己过着奢靡的生活,消耗了大量的财富,不知道体恤百姓的痛苦,和野兽们差不多,都在吞食老百姓的血肉啊! 责任:“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王宫,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齐宣王认为实行仁政实在是太难而且也太飘渺了,就干脆说:“我不行,因为我有个毛病,——我贪财”。孟子不以为意,反而苦口婆心地劝道:“你贪财不要紧,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你能以自己对财物的喜爱中体会到别的人,老百姓也同样喜爱财物,并且努力在满足自己贪财欲望的同时,让老百姓也富裕起来,也满足他们对财物的需求,那就是行仁政了”。齐宣王还是很犹豫,又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孟子回答到:“当年的圣人太王宣父也好美色,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大圣人。可见善好美色也不能成为不行仁政的藉口。只要你自己好美色的时候想到老百姓也喜好美色并在满足自己好色愿望的同时也满足老百姓对美色的喜好,那也是在仁政了”。 朱熹《孟子集注》说:“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麽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君子爱利,取之有道;君子爱色,纳之以礼。 深度探究 1、儒家义利观 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 “先义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 2、诸子义利观 A、道家倡“无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