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国籍立法
中国国籍立法 从历史的角度 历史背景 国籍及国籍立法,在中国1840年以前的闭关锁国时代,在封建的中华法系中是根本不存在,也没有存在之必要。 自19世纪中叶,契约华工大量出国,历经150余年的发展,在中国本土之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华人群体。(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中国劳工大规模出国谋生) 《蒲安臣条约》最早的涉侨国籍双边条约 两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关于华工出国的条约签订。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九款:“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第五款:“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省大吏亦宜时与大英钦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会定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 1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人数约32万,年均6400人;而从1850年到1875年间,人数猛增至128万人,年均51200人。 《蒲安臣条约》 1868年中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拉开了中国国籍立法的序幕。 1861年6月14日,林肯总统就职后不久,任命蒲安臣为美国第十三任驻华公使。在驻华公使任上,蒲安臣积极执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提出的对华“合作政策”:开展“公正的”外交活动,以取代“武力外交”。,美国的对华态度赢得清政府的好感,对蒲安臣也具有特别的信任。1867年11月27日,担任驻华公使已达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将离任回国,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派团出使外国,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蒲安臣毛遂自荐,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进行中国首次近代外交活动,这个意见随即被采纳。 《蒲安臣条约》 1868年7月28日,蒲安臣与西华德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中美续增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 主要内容: 清政府得在美国各埠设立领事, 美国当照各国例予以优待。 两国侨民在对方国度均不得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欺辱凌虐”、“屈抑苛待”。 两国均不得禁阻人民互相往来、贸易游历、久居入籍。 中美相互给予在对方国度的人民以“相待最优之 国”人民的待遇。 两国人民均可在对方进入大小官学, 并设立学堂。 《蒲安臣条约》意义与影响 这一条约是清政府以主权独立国家的身份与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订立的保护中国侨民的重要国际条约,体现了清政府正式开始保护中国海外侨民的利益,为中国政府保护华工提供了法律依据。 1)中美两国彼此尊重对方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体现了对人民迁徙自由的尊重。 3)规定了国际的管理机构。 《大清国籍条例》中国政府保护海外华侨的第一步国籍立法 海外华侨社会的大规模生成:19世纪被卷入世界移民浪潮的华工达225万人之多,除了华工之外,再加上经商、留学、游历等出国的中国人,这些出国者定居下来后加上繁衍后代,到1909年已经在海外形成了人数大约为700万到900万的移民群落。(郭梁,《华侨出国史述略》) 侨汇、华侨对国内的捐款以及华商对国内的投资增加。“南洋的华侨每年输入的外资,约一万万。” 《大清国籍条例》的颁布 清朝末年华侨成为荷属印尼开发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荷兰反对中国在印尼设领并颁布出生地主义原则的国籍法。1892年荷兰政府正式颁布了《荷兰国国籍及居住条例》,条例规定:“称帝国之居民者,谓在帝国和其殖民地,连续居住18个月以上者,现在继续居住该地之人。”按这一规定,当时居住在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46.1089万华侨 荷印政府中央统计局统计数 几乎都成了荷兰帝国的居民。 当地华侨群情激愤,纷纷致电总理衙门,呼吁中国制订自己的国籍法,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华侨权益。 《大清国籍条例》主要内容 1903年2月,伍廷芳任左侍郎的商部就上奏清廷:“臣等忧思,一国之国民,必有一国之国籍,国籍之出入,必有法律一定之”。 1909年2月,清廷正式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 凡左列人等不论是否生於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一)生而父为中国人者。(二)生於父死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三)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 凡外国人具备左列各款愿入中国国籍者准其呈请入籍。 凡中国人愿入外国国籍者应先呈请出籍。 凡因出嫁外国人而出籍者若离婚或夫死后准其呈请复籍。 《大清国籍条例》意义与影响 其血统主义的立法原则一直在中国沿袭下来。(第二条,若父母均无可考或均无国籍而生於中国地方者亦属中国国籍。其生地并无可考而在中国地方发现之弃童同。) 保护国家利益,维护海外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保护海外华侨,对抗西方强国的殖民扩张政策。 华侨拥有双重国籍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1912年北京中华民国政府国籍法 1912年11月18日《中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