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个疑点的再思考
两个疑点的再思考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思考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 以下简称《记》 一文时,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两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1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的“这”究竟指的是什么? 2 文中所引用的陶潜的四句诗到底该怎样理解? 对于这样两个问题的理解,有人持“正语”看法,也有人持“反语”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它成了两个疑点。 一、许先生于《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十期撰文《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以下简称《试》文),在文中“推敲这个介宾结构‘当……的时候’使用是否妥当”,认为“应该删去‘当’、‘的时候’,使‘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一主谓短语作主语”,成为“这”所指代的对象,并得出结论:“惊心动魄的伟大”是正语。 对此删掉原作词句理解语意的做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记》文中的“这”应当指代作者在上文中所描述的那一场景,即“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上演的那一幕。这一场景中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活动的因素; 1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 2 段祺瑞政府军人使用“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学生。尽管“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个星期”,尽管“我没有亲见”,仅仅是“听说”,但却历历在目,而此时作者的悲、愤两种感情拧结在一起,翻滚升腾,进而分别发展到赞美、讽刺,并以讽刺承上,赞美启下。 (一)对段祺瑞政府的强烈讽刺。这首先与下句的“伟绩”、“武功”、“不幸”紧密相联,讽刺了段祺瑞政府投靠自诩为“文明人”的外国侵略者,并使用他们发明的枪弹来对付手无寸铁的请愿的“妇婴”“学生”,他们(段祺瑞政府军)的业绩确实是“伟大”,(所以是“伟绩”),然而很“不幸”, 却与“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一同被爱国学生的“几缕血痕抹杀了”,正是因为段祺瑞政府军使用“文明人发明的枪弹”“攒射”学生,所以才使作者有了下句的互文手法,“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讽刺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而这,有力地证明了此时作者正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其次,分析上文可知,作者在第四节中写见到尸骸,查验尸身。“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简直是虐杀 ,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第五节中叙述学生遇难经过。“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杨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愤怒揭露惨案的真相,控诉段祺瑞政府的罪恶暴行,那么在此基础上,对中外反动派给以无情的讽刺,难道还不符合情感发展的逻辑吗?是所谓承上。 (二)对刘和珍、杨德群等人勇毅行为和牺牲精神的赞美。这首先与下句中“抹杀”一词紧密联系,表明三.一八惨案震动之大,请愿学生的“在弹雨中互相救助, 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在民众中产生极大反响,尽管被“无恶意的闲人”当作“饭后的谈资”,“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但毕竟是不小的震动,更何况还有革命青年在怀念她们(开追悼会便是证明)。 其次,这两句又远接第七节中对这一回惨案中女子勇毅行为的高度评价。“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相互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是所谓启下。 作者在这一节中还有“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这不也证明作者此时头脑中有正反两幅图景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相当于“这场景”,“伟大”一词分别指向正反两个方面,一是赞美,一是讽刺;一个启下,一个承上,而这正是作者构思行文谨严之处,更是作者悲愤两种感情所生之物。 二、对于《记》文中所引用的陶潜的四句诗, 许先生在《试》文中摘录了陶翁三首《挽歌》中的这一首,“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尧。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他在简要分析后,解释《记》文中所引四句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并特意指明这“四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所以便有了下二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显然,对于诗句中的“或”字,作者训为“有的”;“已”字,作者训为“已经”。这颇值得商榷。
“或”字: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一义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家标准 GBT 23252-2009 气缸 成品检验及验收.pdf
- 心包疾病护理_课件.ppt VIP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课件《气候》.pptx VIP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下载.doc VIP
- 错案问责申请书范文.docx VIP
- 保时捷-Macan (迈凯)-产品使用说明书-Macan GTS-Macan GTS-17Macan_95B_Basis_BAL_WKD95B039317_CHS_HighRes.pdf VIP
- 2025年04月10月自考《财务管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Unit8OnceuponaTimeSectionA2a-2e(第2课时)课件内嵌音视.pptx
- 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工作指引.pdf VIP
- 24CDX009-2数据中心机电设施设计与安装-电力模块锂离子电池柜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