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中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真正含义
苦读中医书这么久以来,今天终于悟到了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真正含义了!哈!哈哈!哈哈哈!
您好~真的是太想搞懂中医中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真正含义了!!! 虚心向您请教~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0-12-4 22:42 | 提问者:run105_111 | 检举
我是一名中医本科毕业生,一直想弄懂这个问题,如题。但是所有人都不知所云~真切希望能得到答案~太感谢了!
问题补充:
Gooofree,谢谢您的答案。
像您所说的流注次序我只是强背下来的,并不理解内涵。
我原来一直有个自己的理解。外邪袭表,是太阳受病~然后病邪入里少阳受病既半表半里~最后阳明受病。不知道这个理解和十二经脉受否有关呢?还是根本错误。希望您能帮我纠正。如果是对的那又和您说的有不符的地方了。希望指正~谢谢!还有,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但这只是阳经的,阴经是否也能这样联系呢,不会阴经的。能否也教教我,谢谢~!
最佳答案
首先,脏腑分阴阳你肯定知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里加一个心包,属于心的附属,属于脏,属于还是阴
这么很容易知道手足三阳经是六腑,手足三阴经是五脏+心包
确定之后,阴阳还有具体的分析,先说三阳经,顾名思义是阳气运行的通道,而三阴经则是阴气运行的通道。可以打比方,就好比动脉血和静脉血运行,是有专门的动脉和静脉的。
而中医上的三阳和三阴则又可以细分。
都知道经络运行的起点是太阴肺经,经过一轮的循环,经过手太阴肺,手阳脉大肠,足阳脉胃,足太阴脾会到胸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轮的循环就是太阴和阳明。下面看第二轮的循环,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再次回到胸中。第二轮是少阴和太阳。第三轮则是最后一轮循环,不用看看,就剩下厥阴和少阳了。
第一轮的运行,是阴阳气的起始,阴气和阳气刚开始运行,自然阳气盛,阴气盛,所以命名为阳脉和太阴。第二轮阴阳气稍弱,就命名太阳和少阴,而第三轮阴阳气衰,则命名厥阴和少阳。
如果想问为什么命名阳明,太阳,这个就没有意义了,就像为什么心叫心,只是一个造词
太 阳 寒 水
2010年07月01日 星期四 上午 10:15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水火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风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王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 甘草茯苓白术泽泻【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石膏麦冬五味【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 甘草茯苓干姜附子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