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的文言虚破译四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中的文言虚破译四法

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 收藏到QQ书签 作者:admin 点击: 29次 成绩不理想?【全国顶级名师视频辅导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高一入口,高二入口,高三入口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数学代入法   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 “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   2001年高考第13 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 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 、语境推断法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 “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但关键还是在平时的积累。 文言文基本功-断句解读 收藏到QQ书签 作者:admin 点击: 33次 成绩不理想?【全国顶级名师视频辅导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高一入口,高二入口,高三入口 一、 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文卷第12

文档评论(0)

gux2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