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第二课时.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列夫·托尔斯泰》第二课时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帆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 描写内容 面部 突出的特征: 轮廓、结构: 面容表情: 长相: 身材 眼睛 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 丑陋 可憎 普通(面相、穿戴、职业) 矮小敦实、侏儒 犀利的目光 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描写手法 抑 扬 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蓄势待发”——欲扬先抑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这是抑;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这是扬。 本文作者了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在课文前半部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以此来反衬后半部其深邃的目光和高贵的灵魂。 我知道了: 1、描写人物善于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个性最鲜明的特征。 2、在描写中应寄寓对人物的爱憎感情。 3、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4、恰当地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来加强效果。 资料链接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托尔斯泰这样的人可以掌握世界的运作和知识财富。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一直被认为是最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因种种原因,他却与该奖失之交臂。太不公平了!!今天,让我们把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心目中伟大的大文豪---托尔斯泰,现在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以示我们心中对他的敬意,你会怎么写? 生平事迹的简要概括 人物品质的热情赞美 颁奖词的构成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颁奖词的特点 言简意赅 高度概括 评价中肯 画龙点睛 语言准确 生动优美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 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列夫*托尔斯泰 读《眼睛》一诗小结,体会托尔斯泰那双深邃的眼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光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 *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高尔基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擅长心理刻画的中篇小说家 斯蒂芬·茨威格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

文档评论(0)

2266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