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预案.pptVIP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预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方:政治态度与个人遭遇 反方: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 现在常指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反馈达标】 1.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鼓 ??? D.?大江东去 2. 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 新。 B A 3.?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答:B?点拨:风流是借代,其余为比喻。 答:A?点拨:借景抒情。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 C 5.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 * * * * * *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终身没有得到朝廷重用,还屡遭猜忌和打击。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词人往往不能直接批评统治者,于是曲折隐晦地用典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号召,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