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古今汉语语法比较说略
古今汉语的一致性
(1)古今汉语都较少形态变化。
词类无明显语法标志。 树:《论语》:季氏有嘉树焉。 《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善:教人以善。 有善人,有不善人。 穷则独善其身。
(2)古今汉语语序基本一致。
a、王亥杀我。
b.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3)古今汉语的句子和词组在结构上并不对立,二者的区别仅在于语调和语气。
a,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b,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4)语气词始终是古今汉语的一大特点。
古今语法的差异性
(1)粘着成分(不成词语素)大量增加
所谓粘着成分指不能独立的成分 。(《(王勃《滕王阁序》)。“浴”(“浴乎沂”)“伟”(“衣冠甚伟”)“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等。
(2)词性活用大大减少。
现代汉语中有一批兼类词,如“代表”、“报告”兼属名词、动词,“矛盾”、“典型” 兼属名词、形容词,这是词的兼类现象。这种现象带有普通性、规律性,并不同于词性活用。现代汉语中词性活用现象很有限,如“儿媳妇也真作脸,越躺着越倔,点心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
(3)语序发生一些变化。
词序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如:《公羊传》“齐师大败。”(齐师是主动的)《左传》“大败齐师。”(齐师是被动的)
古代有较多的宾语前置。如:《诗·竹竿》“岂不尔思?”(词序)《诗·击鼓》“不我活兮。”(词序)《尚书》“民献有十夫予翼。”
一些句式不同于后代
a.判断句不用系词。b.主动句与被动句没有形式区别;
《公羊传》“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被动句式】,此三君死,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
此外:
①古汉语中“动+宾+补”的语序发展为现在“动+补+宾”的语序
②古汉语中“名+数+量”的语序发展为现在“数+量+名”的语序,
③动量表示法由“数+动”变为“动+数+量”。
④一些“主+动+宾”的句子可将宾语提至句首或动词前,改造成为主谓谓语句。
(4)称数法日趋精密。
古汉语中分数、序数、概数的表示均较粗疏,如分数“十分之一”作“什一”、“五分之一”作“五之一”等,序数往往与基数取同样形式,概数也只用“许”、“所”等加以表示,现代汉语中称数表示已十分丰富。
(5)称代体系更加完备。
古汉语中第一、二人称的代词比较丰富,如“我、吾、予、尔、汝、若”,而第三人称代词迟至魏晋以后才正式产生(渠、伊、他)。自先秦至唐代,指人名词、代词的多数均以词汇形式来表示,如“二三子”、“侪”、“属”、“等”、“曹”,直至唐以后才由“伟”、“弭”演变成“们”。指示代词也发生不小的变化,如表近指的“此、斯、是、之”,表远指的“彼”、“夫”,逐渐被“这”、“那”代替,由此又产生“这么、那么、这里、那里、这样、那样”等一整套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曷”,奚”、“胡”、“恶”、“安”、“焉”等也从口语中逐渐消失,而代之以“什么”、“怎么”之类。
(6)语气词体系发生更迭。
表示陈述语气的“也”、“矣”逐渐少用以至不用,代之以表肯定的“的”和表变化的“了”;表示疑问语气的“乎、与、邪、哉”渐为“吗”()、“呢’(特指问、选择问)、吧(测度问)等代替。近代汉语中还产生出一些新的语气词,如表夸张语气的“里”,表祈使语气的“罢”、表感叹语气的“呵”、“啊”,可以说汉语的语气词体系从古到今己面目全非了。
(7)实词虚化衍生出一批重要的语法成分。
“是”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一些形态成分,如“子”、“儿”、“头”、“了”、“着”、“过”、“第”、“们”、“起来”、“下去”等也都是实词虚化而形成的。
四、古代汉语语法学习的方法1、古今比较法。2、学习继承前人成果。
《史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伯祥“宁可答应了秦的要求,而让他负理屈的责任。”《古代散文选》“宁可许给秦国璧,使他负理屈的责任。”第三解释为:把理屈的责任加给秦国。负,加也。”第四解释为:“”
二、 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的问题
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成绩,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接,引导学习者由此及彼,由今及古,由同及异,就成了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应以现代汉,同其可同,异其不得不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能同则同,不强,它就略说———同则略;“补之”的地方,它就详说———异则详。
(一)词类的分合归属问题(扬)
1“助词”设不设?称词缀还是称助词? “者”“所”? “助词”与“语气词”是分是合?
2“量词”设不设?
3有没有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分不分近指、远指?? 代词的归类?
4.副词如何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