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麦病害
2 、大麦病害
大麦条锈病
彩版 22·169
症状 参见小麦条锈病。
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hordei Eriks et Henn. 称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 , 少数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 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条锈菌大麦专化型夏孢子较小麦专化型夏孢子色泽略鲜黄。条锈菌大麦专化型本身是由复杂多样的毒性个体组成的 , 属 8 个毒性类型 (TBYR 0、1、2、3 、4、5 、6 、7) 。西藏的条锈菌大麦专化型优势群体为中等毒性的 TBYR2 、3 、4, 其中 TBYR3 为主类型 , 只侵染大麦一般生产品种及抗性差的品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来自当地适存菌源或外来夏孢子。秋冬季病菌菌丝体在 - 5 ℃时尚能越冬。夏孢子萌发适温 5~15 ℃ , 超过 15 ℃易丧失生活力。气温 10~15 ℃ , 时晴时雨或有露水存在 , 冬播或春播大麦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首选抗病品种。 (2) 其他方法参见小麦条锈病。
大麦叶锈病
彩版 22·170
症状 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叶鞘 , 也侵染茎和穗部。被害部位散生圆形黄褐色隆起小圆点( 夏孢子堆) 。当大麦成熟时 , 其上产生较小的黑色近长方形的冬孢子堆 , 埋于表皮内。
病原 Puccinia hordei Otth.称大麦柄锈菌 ,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大小 0.3~0.5 ×0.1~0.2(mm) 。夏孢子单胞 , 近球形、淡黄色 , 大小 20~30 × 17~22(μm), 表面有小刺 , 散生芽孔 7~10 个。冬孢子单胞、偶有双胞 , 形状不等 , 表面光滑 , 顶端稍厚 , 有柄。
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属于转主寄主锈菌。夏孢子、冬包子产生于大麦上 , 性孢子、 锈孢子国外报道产生于百合科短穗虎眼万年青上。我国病菌以夏孢子在南方冬大麦上越冬 , 夏孢子随季风向北扩散 , 在北方越夏后 , 秋季再传播至南方冬大麦上越冬。夏孢子萌发适温 11~17 ℃ , 超过 23 ℃极少萌发。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锈良种。如申麦 1 号。 (2) 药剂防治参见小麦叶锈病
大麦网斑病
彩版 22·171( 右 )
症状 主要侵害叶片和叶鞘 , 较少侵染茎。幼苗发病 , 病斑多在距叶尖 1~2cm 处。成株发病多从基叶开始 , 叶尖变黄 , 上生病健界限不明的褐斑 , 内有纵横交织的网状细线 , 病斑较多时 , 连成条纹状斑 , 上生少量孢子。颖片受害产生无网纹的褐斑。
病原 Drechslera teres(Sacc.)Shoem.= Helminthosporium teres Sacc. 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Pyrenophora teres (Died.)Drechsl. 称圆核腔菌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淡橄榄色 , 圆柱状 , 有 1~10 个隔膜 , 大小 30~175× 15~22.5(μm) 。分生孢子梗多单生 , 也有 2~3 根束生的 , 直、仅顶端微弯。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子囊壳黑褐色、近椭圆形 , 大小 430~800× 300 ~ 600(μm), 子囊无色 , 棍棒形 , 内含 8 个子囊孢子 , 有时 4 个。子囊孢子黄褐色 , 近椭圆形 , 大小 40~62.5 × 17.5~27.5(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潜伏于种皮内的菌丝体和附在种子表面的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 , 病残体上的子囊孢子也可侵染。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发病 , 病部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 花部受害使种子带菌 , 成熟时在麦壳等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病菌可存活 7 年。孢子萌发适温 20~25 ℃。 20 ℃、相对湿度 100 % 发病迅速。低温和寡照、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冬大麦播种较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如早熟 7 号、光芒二棱、浙农 8 号等。 (2) 适时早播 , 避免连作 , 地下水位高的要做好开沟排湿工作。 (3) 药剂防治①提倡用二硫氰基甲烷( 浸种灵 ) 2 时 , 对水 2Okg, 搅匀后浸大麦种子 10kg, 浸 24 小时后播种 , 防治大麦网斑病和坚黑穗病、大麦条纹病。浸种灵易光解 , 浸种要在室内或采取避光措施。其它种子处理方法可参见大麦条纹病。②在发病初期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 60% 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大麦斑点病
症状 又称根腐病或黑点病。东北、华北、西北、浙江均有发生。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发病。幼苗出土后 , 幼叶、叶鞘近地面处产生褐色病斑 , 渐向茎基部及茎部扩展 , 引致根及茎基腐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0KV及以下电力工程施工组织.doc VIP
- 输煤皮带断裂应急处理流程.pptx VIP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1-单词识记课件(33张).ppt VIP
- 2021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江苏赛区预赛试题.docx VIP
- IMF-比利时:金融部门评估计划_详细的遵守评估_评估CPSS_IOSCO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Euroclear Bank(英译中).docx VIP
- 高边坡作业培训.pptx VIP
- 医用高压灭菌锅安全培训课件.pptx VIP
- 2025年央美附中文化课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12关节腔内穿刺注射幻灯片.ppt VIP
- 膝关节穿刺部位.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