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地理学2
第二章农村环境分析 主要内容 农村与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农业活动与非点源污染的环境分析 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简介 第一节 农村环境与环境问题类型 一、农村的范围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和工矿区以外的广大区域; 在空间上,农村环境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认定: 以种植业为主区域; 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为主体的区域 城市以外的所有区域,包括人类活动相对较弱的荒原、山地等。比如研究三江源地区沼泽环境变化的项目中所谓的环境 讨论污染问题时,多局限于前两种人为干预明显的区域 二、农村环境及其特点 农村环境是指围绕农村人口及其形成的社会而存在的,对农村人类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 农村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壤、植被、水文、岩石、地形地貌、气候等,也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被赋予经济意义的自然物 农村区域的经济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均收入、交通运输条件…… 农村区域的社会文化条件:人口构成、文化水平、经济观念、宗教信仰…… 补充:生态环境 什么是农村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有何区别呢? “生态环境”一词的由来? 生态环境一词,实际上等同于自然环境。在论述农村自然环境时,他指农村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比如土壤、植被等;论述城市环境时,他指城市地域的植被、土壤、人为构建的苗圃、草坪、公园内的植被、水体等 二、农村环境及其特点 在讨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通常关注与农村人口关系最为直接的农业环境,尤其是农业环境中的自然因素。 农村自然环境的普遍特点: 范围广。范围广导致差异大,环境问题多样性增加,问题处理的难度增大 不稳定性。为追求产量和利益的最大化,种植的作物或者放养的牲畜种类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从自然生态系统角度看,这种做法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自在的调节作用被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二、农村环境及其特点 农村自然环境的普遍特点: 环境恶化的不易察觉、不易恢复 农业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通常是累积性的,是一个缓慢的、不易察觉的过程;当灾害爆发时,可能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相应地,破坏以后环境的恢复也很困难,理论上不可能完全恢复到破坏以前的水平。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 农村环境问题,除了人为驱动的次生性环境问题的包括污染和破坏以外,还应当包括原生性的自然灾害。但是从环境问题防治的角度看,我们更关注人为因素主导的次生性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原生型环境问题比如水土流失等。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 (一)生态破坏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 木材、薪柴的需要和扩展耕地的驱使,导致森林的大量砍伐,森林面积缩小。 草场退化:过渡放牧所致;人类对原有草场资源随意的开荒和撂荒 森林和草场对于区域气候和水循环、C循环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土壤表层被扰动,原有的岩石/土壤风化、搬运和沉积平衡被打破 促进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包括: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顺坡耕作、过于频繁的翻耕) 水土流失带来的后续问题:土壤营养的流失、水库湖泊的淤积、河床抬高、洪水灾害加剧 (一)生态破坏 3、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基本类型包括沙漠化/沙化、石漠化(石灰岩地区)、盐碱化(干旱半干旱地区)等 石漠化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因为漏水土壤成图过程缓慢。人为地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流失形成石漠 沙化主要发生在沙漠外缘区域,主要与过渡放牧、不合理的开荒、撂荒有关系 盐碱化主要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有关;化肥的使用不当改变土壤盐分条件也会促使盐碱化发生 (一)生态破坏 4、物种减少 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对动植物的直接采集、捕杀,对环境的污染等,都直接导致了物种的消亡 比如: 对象牙的需求导致非洲象衰亡 南疆对于甘草的过渡挖掘 (一)生态破坏 5、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质量下降,与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有直接关系。 耕地减少,源于耕地的非农业占用。我国则更城市化进程、房地产不当发展有关。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确保全国18亿亩耕地不动摇! (一)生态破坏 6、自然灾害增加 自然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互相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自然变化具有调节、缓冲和抵御作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人为干扰和扰动,是自然环境的某些要素和环节被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大 比如沙尘暴、洪水、作物病虫害等,已经可以明显地追朔到人为因素 (二)环境污染 农村区域的环境污染,根据污染源,可以分为农业污染和工矿业污染。 从污染的对象看,主要是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这三种污染常常可以互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