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蔬菜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茄科蔬菜病

番茄病害 (tomato diseases) 全世界已报道近70种,中国有5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番茄病毒病、青枯病、晚疫病和早疫病,较重要的还有苗期病害、褐色腐败病、溃疡病和贮藏病害。 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及灰霉病。由于各地气候条件、栽培技术水平不同,病害种类、主次不尽相同,如菌核病、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均可为害幼苗,造成较大损失。 病毒病(virus dieases) 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东、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已有记载。50年代各地普遍发生,其中以花叶病、条纹病(条斑病)和蕨叶病危害最大。 病原:主要为TMV、番茄花叶病毒(ToMV)CMV、PVX、PVY。从样本检出率看,TMV比例最高,CMV第二,PVX,PVY第三。另外在我国还发现有番茄黑环斑病毒(TBRV)、番茄瑚萎病毒 (TSWV)、烟草环斑病毒(TRSV)、绒毛烟斑驳病毒 (VTMV)、苜蓿花叶病毒 (AMV)、三叶烟坏死花叶病毒 (RCNMV)、烟草坏死病毒、白三叶草花叶病毒 (WCMV)和烟草蚀纹病毒(TEV)等。并已发现TMV的株系分化现象,有0、1、2和1.2四个株系,其中0株系为优势株系,其次为l株系,2和1.2株系仅在少数城市发现。CMV的株系划分,目前尚不成熟,所用鉴别品种,并不带有抗病基因。 病害发生规律: 番茄花叶病(TMV)和条斑病(ToMV)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越冬野生寄主植物、带有病残株种壳碎屑的土壤以及污染了病毒的种子,其次是吸烟者污染的手和衣服。传染途径主要是摩擦传染。 番茄蕨叶病(CMV)的初侵染源为多年生的野生或栽培寄主植物。此病毒可由摩擦传染,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介体蚜虫(如桃蚜、棉蚜等)作非持久性传播。 番茄轻花叶病和重花叶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的马铃薯种薯长出的病株,前者摩擦接触传染,后者还可由马铃薯长管蚜和桃蚜等作非持久性传播。 影响发病的因素: 气候:花叶病发生适温20-25;条斑病在雨水多的年份利于发病;蕨叶病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 管理:土壤中钙、钾元素缺乏利于花叶病发生。 品种: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 晚疫病(late blight) 1847年在法国首次报道,德国人H. de Bary(1861)证明晚疫病菌的致病性。中国最早记载于1936年,现在许多省份均有此病,特别是多雨多雾、地势较高的地区为害严重。 该病分布很广,常造成严重损失。 病原物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病菌寄主范围较窄,除番茄外,还侵害马铃薯和茄子。具2~4个生理小种。 病菌主要在马铃薯的病薯内越冬。厚壁孢子能否在土内越冬,中国无明确报道。在中国北方,除马铃薯外,病菌还可在温室番茄上越冬;在南方,田间的自生番茄、马铃薯可成为病菌的冬季寄主,越冬后产生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直接侵入叶片或从茎的伤口、皮孔侵入。潜育期一般3~4d,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通过雨水、气流传播,并可随风自南吹向北方。病菌侵入寄主的适宜温度为10~l5℃,气温上升达25℃左右时,病斑出现最快。因此长期阴雨后转晴,气温上升,特别是雨后2~3天病害迅速蔓延。品种抗病性明显不同。低温、阴雨、湿度高、露水大,早晚多雾、多露的气候条件容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土壤瘠薄等也易诱发本病。 早疫病(early blight) 1882年美国首次报道,1944年在英国局部地区造成大流行,中国最早报道于1932年。番茄叶片、茎及果实均被害。 病原物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除番茄外,还侵害辣椒、茄子、马铃薯、曼陀罗、酸浆等。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同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也可种子带菌,中国南部地区,气候温暖,冬季仍种植茄科蔬菜,病菌可继续生长和侵染。越冬后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是初侵染来源。种子萌芽后,其上所带的病菌首先侵染子叶,接着侵入胚轴,并扩展到茎和叶片上。土中病残体上的菌丝也可直接侵入胚轴。 借风雨传播,特别是雨滴反溅将病菌带到距地面较近叶片上。分生孢子萌芽产生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直接穿过表皮层侵入。潜育期2~3 d,形成病斑后3~4 d即可产生分生孢子。 植株体内含丹宁和酸含量高的品种较抗病;含黄醇浓度大的品种感病。栽培管理差,水肥不足,生长衰弱均发病较重。 防治:百菌清粉尘剂或烟雾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 番茄叶霉病(leaf mould) 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并在叶背产生黑褐色绒状霉层。 病原菌为Fulvia fulva,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

文档评论(0)

saa9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