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庆祝河灌总局成20周年
“庆祝河灌总局成立20周年”系列报道·灌排管理篇:用水浇灌幸福景 内蒙古新闻网?2007-09-13?11:23 众所周知,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是河套大地的生命之源。多少年来,河套人民在享受引黄灌溉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增长治水、管水、用水的本领。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套灌区灌排系统的配套程度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灌区广大农民从中得到的巨大实惠,是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无法比拟的。
合理灌溉? 夯农业之基
“今年的水情不错,9月2日开始放口秋浇,一个星期已经浇了4万多亩。明年春播又没问题了。”中旗德岭山镇红旗村用水协会会长李云对记者说。李云身旁是一条汩汩流淌着黄河水的斗渠。
四通八达、操控灵活的灌溉工程体系给河套灌区引水灌溉提供了坚实保障。灌区现有总干渠一条,干渠12条,分干渠48条,支、斗、农、毛渠85861条,各级渠道全长近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5圈,另有各类水工建筑物13.25万座。这样庞大的灌溉系统为河套灌区农业水利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在改善灌排“硬件”条件的基础上,河灌总局按照水利部“节水改造、水利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率”的总体要求,在采取渠道衬砌、大搞平地缩块、更换铸铁闸门等工程技术措施的同时,全面开展了组建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要特点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探索出一条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新途径。初步建立起“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亩次计费”,“轮次收费”“一把锹”浇地,“包浇制度”等一系列灌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新机制。通过实行计划用水、水量包干、统一放水,采取控制运行水位,细化测流量水,严惩浪费水行为等措施,有效地化解了水事纠纷和用水矛盾,明确了公管、群管的界线,促进了全灌区的节约用水。率先在全国大型灌区中成功召开了第一届灌户代表大会,公开审议灌区重大事务,落实协会和灌户对整个灌区水费计、收、管、用和水量分配以及主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水、民主化管理进程。与20年前相比,灌区呈现出灌溉面积、需水量增加而引黄总水量减少的喜人变化,农田灌溉方式逐步从大水深浇漫灌转变为浅浇快轮节水型灌溉,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不增水的良好局面。
?? 保证排水 促农民增收
记者在前旗新安镇石兰计村采访时,见到了该村农民张大忙,他曾担任该村干部30多年,亲历了当地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过去,我们这儿的土地盐碱化相当严重, 40%都是碱废荒滩,只有60%可以耕种,而且三分之一的地又没多少收成。自从总排干沟和红圪卜排水站进行改扩建以后,不仅原来的耕地全部实现了稳产高产,而且以前的撂荒碱地也都开发成了耕地,种甚都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排水能力差,地下水位高,河套灌区近一半的耕地属于盐碱地,其中重盐碱地占所有耕地面积的7.7%左右。在总排干两侧近1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形成一个特殊的贫困带,尤其是灌区下游地区,受总排干沟和乌梁素海水位顶托影响,土地盐碱化呈加重趋势。 1989年—1995年,河套灌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的灌排配套工程建设,也是以排水系统工程改扩建为重点,先后完成了总排干沟169公里沟道的挖深、拓宽和建筑物配套,对灌区的总出口——红圪卜排水站进行了改扩建,使其排水能力由30立方米/秒提高到120立方米/秒,同时完成了排水系统26条分干沟、137条支沟的新建、拓宽和46处小型扬水站等各类建筑物的新建和整修加固,使河套灌区基本形成了引水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其中包括总排干沟一条,干沟12条,分干沟59条,支、斗、农、毛沟17619条。
随着工程项目的建成及逐步生效,灌区盐碱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向良性转化。红圪卜排水二站1991年建成以来,排入乌梁素海水量达73亿立方米,排盐1379万吨,总排干两侧地下水位由原来的不足1米逐步下降到现在的2—2.5米,仅从1990年—1996年,灌区耕地面积就增加了6.73万亩,非盐化、轻盐化土地面积比例由原来的79.98增加到81%,排水系统对河套土地排盐治碱、农民增产增收功不可没。
灌排相辅相成 全面支撑农业发展
张大忙还告诉我们,20年前他们这里种小麦亩产最多200—300斤,如今能达到700—800斤,亩均收入从2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元左右,老张说,增产增收最主要的原因是水利条件的改善。配套完备的灌排系统让河套灌区的农民种地得心应手。
20年来,河灌总局坚持“合理灌溉,保证排水”的方针,不断巩固和完善农业灌溉基础。全市的粮食总产量由1987年的6.5 亿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19.2亿公斤,增加了1.9倍。粮食单产由1987年的232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943公斤,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