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

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学者因故被流放到偏远的地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像屈原、李白、苏轼等等都有此种经历。流放,对于流放者本人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不幸,但对于中国文学史,却是极大的幸运。苏轼有“问汝平身功业,黄州、徽州、儋州”,又有所谓“诗人不幸国家幸”,正是这种情况的最好说明。流戍塞外,异域的独特体验和诗人对自身遭遇的别样感受交织在一起,就会产生奇异的文学反应。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就是这被流放当中的一员,而他在流放期间的诗作奠定了他清代著名边塞诗人的重要基石。 一、吴兆骞及其被流放原委 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王朝偏安西南一隅。这一年,是清廷开科取士之年,许多出生于明清之际的文人士子抛开父辈拒不侍清的思想,纷纷进京赶考。江南才子、被吴梅村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也在其中。 吴兆骞,江苏吴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从小就天分卓绝,史称其“惊代绝才”“一目十行、援笔立就”。年少时就因其过人的才气闻名在外,这种年少成名的经历,士家大族的身份,使他对自己的天赋才智自视甚高,为人放诞不羁,“傲岸自负”,“不谐于俗,以故乡里嫉之者众”。读书时,用同学的帽子盛溺,却又让老师计名对自己的《胆赋》惊叹不已;文名早著,却又大言不惭的对当时的文学前辈汪琬说出“江东无我,卿当独步”的放诞之词。这两件事情充分的说明了吴兆骞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负,以及他性格上的简傲放诞。“放诞谁当怜阮籍?孝廉人尚识张凭”(姜宸英《与吴汉槎夜坐》)这似乎也预示了他日后政治生活的不幸,正如计名在责备他的时候说,“他日必以高名贾祸”,真是一语成谶。 就像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恃才傲物、不谐于俗的文人们的政治生活不如意一样,吴兆骞也为他的傲岸不羁付出了代价。顺治十四年,清朝统治者为了打击江南士子的反清思想,借助“权要贿赂,相习成风”的契机,发动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场案,其中以南闱科场案最骇人听闻。吴兆骞被卷入了这场政治的迫害危机中,被捕下狱。顺治十五年,顺治帝亲自在中南海的瀛台复试所有举人。考试时,武士林立,戒备森严,“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堂上命题,二书、一赋、一诗。试官罗列侦视。堂下列武士,锒铛而外,黄铜之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这种如同进入刑场的情景,使得考试的举人人胆颤,“悉惴惴其栗,几不能下笔”,加上当时正是三月份,北方气候还很严寒,士子们几乎冻得伸不出手来。结果,吴兆骞交了白卷,被除名。又在进过了一番狱中垂死挣扎之后,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一日,吴兆骞等人离京,被发往东北宁古塔。我们都相信吴兆骞是被诬陷的,也不去追究兆骞被诬陷的原因。像他这样才华横溢又恃才傲物的文人被别人抓住把柄,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对于他的曳白原因,我们实在百思不得其解。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因病,二、因战栗不能下笔,三、故意为此。徐珂认为是“吴因病曳白,除名,遣塞外”。戴璐、许嗣茅、李兴盛都赞成第二种说法,而我认为第三种说法较为可信。纵观吴兆骞少年成才的历史轨迹,他是个对自己才能极度自负的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可不曾想到会有人诬陷他是因为贿赂考官才得以中了举人,据近代学者《宁安县志》记载,吴兆骞复试时曾感慨道:“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者乎?”。像他这样如此清高自负之人,岂能容忍别人如此污蔑自己。而且按常理,他本该在复试时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没想到考场上会是这样一番情景,简直闻所未闻,这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大侮辱。所以,他故意为之,以证明自己的铮铮傲骨。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说,想要通过复试证明自己的吴兆骞,不管是因病,还是因战栗,不可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起码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场考试的重视,他也应该写上几行,可他却偏偏交了白卷。只有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什么都不写的人,到最后才会什么都不写。按照李兴盛他们的说法,吴兆骞曾在狱中写诗,一方面希望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希望得到皇上的垂怜。如此期待清王朝昭雪冤案、放归家乡的吴兆骞,又岂会在复试时自动放弃这一大好机会呢?起码多少要写点的,可吴兆骞交上的却是空白,所以很有可能就是他的故意为之,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但不管怎样,不幸的吴兆骞被流放了,流放到了东北极苦寒荒凉之地—宁古塔。 二、吴兆骞的东北边塞诗作 吴兆骞一生著述甚丰,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成就他在中国文学史地位的还是他在流放期间所做的东北边塞诗,他也因此成为了清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体裁丰富,五言、七言,律师、绝句、古诗,都有涉及。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似乎一直是被冷落了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土地空旷荒芜,较少有人涉足。吴兆骞出塞前,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写有《悲歌赠吴季子》,中有“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突出了东北地区及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并对东北地区的具体环境做了如下描述:“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