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州话的语言扩张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州话的语言扩张史

广州话的语言扩张史---大粤语 小格局 图腾子 更新于2010年07月29日 《南方周末》 香港作家陈云7月20日的信报专栏文章《保卫大粤语》很蹊跷,明明看到了他的母语客家话衰落,却说:霸权不要紧,粵语也霸道,在广东也排挤了客家话、潮州话和苗、瑤、壯、潼、黎等少数民族语,但粵语语言精密,语法简明,貫通古文,粵语成为广东、广西、海南、南洋诸国及美加华埠的通言,此中既无政府权力威逼,也无文教机构倡导,一切自然生成,岂无合理之处? 7月23日,另一份香港报章东方日报刊出施友朋的文章《粤语强势不可挡》。该文也乐见客家话、潮州话被当地人自卑地视为老土、落后,乐见它们被强势而时尚的粤语取代。文章又说:粵语成为强势方言,非关「霸道」,那是自然发展的結果。 粵语方言,的确存在发展的硬道理。 这两篇文章似乎在打对台——一篇说粤语霸道不要紧,一篇澄清粤语发展跟霸道无关,——其实态度并无二致,都是乐见其成,两者对方言此消彼长的认识也一样,都认为是自然发展,都认为是粤语本身的一些“硬道理”使然。 香港真是一个伟大的地方,因为不是所有香港人都这样看。 就在穗港两地捍卫广州话运动如火如荼之际,7月6日,Lonely Planet旗下作者邹颂华在香港明报发表《口音的暴力》一文,在体会普通话对港式口音不宽容之余,还觉察和反思广州话/香港话对其他粤语方言的压迫感——她甚至用上“暴力”一词。 7月13日,香港的翡翠台播放香港电台制作的节目《星期二档案》以“乡音?乡情”为题,提醒人们:香港的本地话(围头话)、客家话、潮州话、闽南话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如何被主流社会漠视和遗忘,又如何有保育价值和值得珍视。 节目中出现的关键人物,语言学家刘镇发, 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香港两百年来语言生活的改变》(收入李如龙、苏新春主编的书《台湾及东南亚华文华语研究》,由香港蔼明出版社2004出版),把香港从1700年以前以本地话为主,到复界后客家话流行,再到多语多方言且互不相干、“以粤语为主体,辅以多种方言沟通”,最后到“几乎是粤语为单一语言”的语言生活史介绍得一清二楚。刘镇发揭示: 在1961-1971的十年间,接近四成的非广州话人口改以广州话为日常语言。 从他的论文中,我们得以梳理以下史实: 本地话(围头话)——18世纪以前唯一通行香港的语言,到1911年还是15-16%的香港居民的日常语言,到70年代以前还是新界的主要流行语言。在7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大力发展新界,新界人大量进入市区不再说原来的方言,新界房屋也大量对外出租变成广州话的天下,本地话迅速衰落。 客家话——18世纪复界后由广东东北的客家人传入香港全境,势力和本地话相若,但没有融合,到1961年还有约9%的香港居民懂得,4.9%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70年代以前还是新界的主要流行语言,后来同样受到新界开发影响而衰落,到1996年变成只有4.9%的香港人懂得、1.2%常说。 广州话——在19世纪中叶英占开埠之后才由广州商人传入香港,到1911年有65%的香港居民说,成为中文学校的主要语言,但是在四五十年代之前都只是通行于香港市区。后来,由于战后难民潮的缘故,英国人规定中文中小学必须用粤语教学,老师要通过粤语考核才能任教官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不受规管),以使非粤语方言的华人下一代融合成一个语言团体,广州话得以开始在香港全境普及,并成为电台广播的主要语言。1967年暴动之后,港英政府取消非粤方言的广播,广播管理法限制香港的中文电视台只能使用粤语。70年代起,香港电影界开始以粤语拍电影,粤语流行曲也开始和国语歌曲、英语歌曲并存,粤语也因为政府大力发展新界得以成为新界的主要语言。到80年代,香港进入一个几乎是粤语为单一语言的社会。 国语——在20世纪初之后就已经在香港的中文学校传习,学校设有国语科,学生可在中学会考报考国语,以便香港人到内地升学,有些非粤语人士开办的学校甚至只用国语授课,这种教学语言方式一直维持到1960年代初。1950年之后,香港和中国大陆在深圳罗湖互设关卡,香港中文中学的学生已经不能往大陆升学,而香港政府又规定台湾的大学学位只等同于香港的高中毕业学历,因此国语教育的前景大受影响。1965年,港英政府以报考人数不多为由,取消中学会考国语科。1967年暴动后,港英政府不但取消包括国语在内的非粤方言广播电视,还阻止学校教“国语”。尽管如此,国语在1970年代以前都是香港电影、流行曲的主要媒介,直至80年代才式微。 潮州话——1920年代由潮州苦力及其眷属传入香港市区,在1961年还有约11%的香港居民懂得,4.2%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以前都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后来到1996年只有5%懂、1.1%常说。 四邑话——主要由战后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