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程实报告—朱丽娜3091401111(最终定稿).docVIP

《概论》课程实报告—朱丽娜3091401111(最终定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论》课程实报告—朱丽娜3091401111(最终定稿)

学号:3091401111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 调研报告 学院名称: 临床医学院 专业班级: 临床0904 学生姓名: 朱 丽 娜 2011年 5 月 调研时间 3月10日——5月14日 调研地点 镇江市丹徒新区长山路288号绿之缘 调研对象: 朱荣兴(朱丽娜爸爸)、吉其华(朱丽娜妈妈)、章金华(朱丽娜奶奶)、吴月珍(爸爸的嫂子) 调研的目的: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根据朱荣兴、吴月珍等人的描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入去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信从身边的实际更容易让我们去体会。 调研过程描述(300字左右): 3月10日——3月13日写研究性学习提纲,先确定了调查的方向为“50,60年代到现今生活的变化”,其次确定了调研的对象。 3月13日:第一次问爸爸,从他小时候到现在生活得变化 3月14日——4月1日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查50,60年代的生活情况 4月5日清明节回老家问奶奶,妈妈和吴月珍50,60年代的生活变化,奶奶年纪大,不太记得,我通过自己搜索的资料跟奶奶交流,奶奶回忆起不少;妈妈和大妈则说了一些跟奶奶爸爸不一样的方面 4月5日——4月30日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索这70,80年代的生活变化。 5月1日——5月2日第二次问爸爸50年代至今生活变化,由于爸爸在70,80年代在广州工作过几年,正是改革开放的时期,之后爸爸在上海工作,所以爸爸有比较直接的体会。 5月2日——5月10日整理所记录和搜查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经历把90年代以来的生活总结,然后写报告并检查和完善研究性报告。 关于朱先生一家50,60年代到现今生活的变化调查报告 如今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都跟以往有很大的改变。如:服装上,人们的时尚眼光越来越高,饮食上更注重健康,住的环境不再是最基本的,而是看重小区的绿化环境,汽车的使用量越来越多……这一些改变使我们生活更加有品质,这也只是我们身边生活变化的一角,跟几十年前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呢?那这些变化又是缘于什么让我们生活的如此美好与幸福呢? 通过这次的调查来了解一下朱先生一家50,60年代至今的生活变化。 其实这些生活变化都要感谢我们的祖国,是中国的经济政策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是中国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从50,60年代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的正确经济政策。是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体现。 我想研究“50,60年代至今的生活变化”。仔细了解一下我们中国这些年来的生活变化,看看中国这些年来的辉煌历程。主要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展开调查。 50,60年代的生活: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买东西基本都是用票。 我调查的对象中,奶奶、爸爸和大妈是生活在农村,妈妈是生活在城市里,所以在这个时间段的调查基本围绕的是农村的生活。。 在当时,一个家庭有许多小孩,由于当时布票紧张,凭借布票购买布匹,自己裁制,奶奶的女工做的很好,家里的衣服好多都是奶奶亲手裁制的。奶奶说当时每人每年2尺都不到(当时化纤很少),都不够一套衣服,往往是隔年才能有一套新衣,哥哥姐姐的衣服留给弟弟妹妹穿。所以弟弟妹妹穿的都是些旧的。 除了衣服方面需要票,粮食和油等一些东西都是需要票的,凭借粮票购买粮食,奶奶说粮食不够吃,不能像现在一样是一碗饭而是非常稀的饭,食用油是凭借票购买,副食如肉,蛋也要凭借票购买,当时一个月才能吃上肉,家里养了老母猪,可以拿去卖然后就可以吃顿好的了。只有蔬菜不用票,有农贸市场(自由市场),我的爷爷当时每天很早起来,骑着自行车将家里种的蔬菜拿到城里去卖。此外,烧饭用的燃料基本是煤,柴,也都是定量的,当时家家都有煤炉子。 奶奶家以前在农村,奶奶说农村里的房子基本都是自己的。住房很简陋,没有什么家具。当时马路不像现在这么宽,当时很窄,是泥路,马路两边是一排一排的别墅,一家一户。上班的话主要是坐公汽(成为跑月票)或骑自行车,路上常常需要两个小时,自行车也很少的,当时自行车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私家车一样,也是需要凭票供应的,叫“工业券”(购买工业制品用),要一家人好几年的工业券才能买一辆自行车。我的爷爷当时也是骑着自行车去上班,骑好长的时间。 除了平时的衣食住行,他们还有些义务劳动。50年代冬天的时候要兴修水利,人工挖河,大妈说当时好多人一起做,有很强的集体主义意识。 70,80

文档评论(0)

vwq78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