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泳涂装机构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汽车电泳涂装机构综述

综 述 [前言] 到目前为止,人们广泛研究和占据整个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绝大多数机器人是串联式机器人。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器人,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及动力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其出现扩大了机器人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航空、军事等领域[1]。最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对并联机器人的特点、机构学、运动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并联机器人作为一个结构复杂、多变量、多自由度、多参数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其控制策略、控制方法的研究极其复杂。 常常把并联机器人的各个分支当作完全独立的系统,使用一些常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在实际中难以实现或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在并联机器人的各种控制方案中,滑模变结构控制其滑动模态对系统的扰动和参数系统摄动具有鲁棒性,而且具有响应速度快、无超调、实现容易等优点。正是基于这种优点,本文以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动态滑模控制,并用其进行了仿真实验。 [主题] 并联机器人的起源 1985年,数学家Cauchy研究一种“用关节连接的八面体”,开始人类历史上并联机器的研究。1938年Pollard提出采用并联机构来给汽车喷漆。1949年Caough提出用一种并联机构的机器检测轮胎,这是真正得到运动的并联机构。而并联机构的提出和应用研究则开始于70年代。1965年,德国人Stewart发明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并作为飞行模拟器用于训练飞行员。1978年澳大利亚Hunttichu把六自由度的Steweart平台机构作为机器人机构,自此,并联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 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器人, 它具有以下特点[2]: (1)并联机构运动平台由多杆支撑,刚度大、结构稳定,在相同自重与体积下承载能力高。 (2)并联机构末端没有误差的积累和放大作用,故误差小、精度高。 (3)在运动学求解上,并联机构正解求解困难,很难求到全部解析式,反解非常容易,而串联机构的正解求解容易且唯一,反解十分困难。由于在实时控制并联机构时要计算反解,故其在这方面占有优势。 (4)由于并联机构在多个自由度方向上的强耦合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建立封闭式动力学模型相当困难。 (5)由于并联机构安装在固定平台上,且结构紧凑,运动部件的惯性和质量相对串联机器人小得多,动态性能好。 (6)由于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导致其工作空间小,可操作性差。 3、并联机器人的应用 (1) 运动模拟器。训练用飞行模拟器具有节能、经济、安全、不受场地和气象条件限制、训练周期短、训练效率高等突出优点。通过模拟器可以在早期发现问题、减少风险、进行综合系统验证,解决各系统间的动态匹配关系、加速系统实验过程,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开发费用。 (2) 并联机床。用作并联机床是并联机构最具吸引力的应用。并联机床结构简单,传动链短,刚度大、质量轻、成本低,容易实现“6 轴联动”,能加工更加复杂的三维曲面。还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便于重组和模块化设计,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 (3) 工业机器人。随着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以及加工业工艺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和接受。工业机器人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减少了特殊环境工作的危险和实现对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降低和人员劳动保护意识的提高。 (4) 微动机构。微动机构是并联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微动机构发挥了并联机构的特点,工作空间不大,但精度和分辨率非常高。 (5) 医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已经成为医学外科学会和机器人学会共同关注的新技术领域。医疗机器人具有选位准确、动作精细、避免病人传染等特点。 (6) 操作器。并联机器人可以用作飞船和空间对接器的对接机构,上下平台中间都有通孔作为对接后的通道,上下平台作为对接环,由6 个直线驱动器以帮助飞船对正,对接机构还能完成吸收能量和减振,以及主动抓取、对正拉紧、柔性结合、最后锁住卡紧等工作。 3、运动策略分析 目前对并联机器人实现精密控制仍然是控制界公认的难题,并且成为并联机器人在高精度加工领域实现产业化、实用化的最大障碍之一,严重制约了其优势发挥,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3]为此,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控制方法,目前主要有误差补偿控制方法[4]、智能控制方法[5] 以及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6] 等。其中,误差补偿控制方法多针对特定的并联机器人,并针对特定的误差产生因素如摩擦作用、振动作用、重力作用等进行,因此,对并联机器人虚拟轴机床不具有通用性;智能控制方法通常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虚拟轴机床耦合作用或负载扰动的补偿或抑制,这类控制方法往往较为复杂,目前多仿真实现,少有实际应用;基于模型进行虚拟轴机床的自适应控制或鲁棒控制设计,不仅难以实现,而且由于其控制精度依赖于模型准确度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