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设问题研究ok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徐磐石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松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松江区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松江区加快制度机制创新,完善农民增收网络,加强增收工作考核,连续出台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突破农民增收瓶颈。2004年成立区增加农民收入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农民增收工作,从转移农民、保障农民、组织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服务农民六个方面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2004年率先推进离土农民“镇保”,松江农民率先实现“零负担”;2005年松江率先实现“零纯农户”;2006年聚焦农村“4050”人员就业;2007年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2008年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一)农民收入持续递增
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松江农村总户数94239户农村总人口31.95万人农村劳动力19.6万人
1、工资性收入大幅上升。200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比年人均增加.8元。主要得益于零纯农户目标的实现非农就业近年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农业企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拉动,使工资性收入的增幅直线上升。
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200年农民人均土地流转费稳定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加强现代农业服务,降低生产成本等,促进了经营性收入的稳定增长。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200年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比年人均增加元。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占%,土地流转费增加外来人口的大量导入,使农民的租赁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增长。200年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比年人均增加元。财政直接补贴增加老年农民养老金提高和提高等农民社会保障收入。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合作医疗对投保合作医疗的农民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出诊费等三费农民大病报销限额从2003年的2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6万元镇别 户数 家庭人口 家庭 劳动力 家庭类型 2006年人均年收入 残联 补助户 纯老年农户 一般农户 3000元以下 3000~3500元 3500~4000元 合计 3871 10231 3194 554 1516 1801 2145 827 899 车墩 207 557 200 46 69 92 102 37 68 佘山 635 1337 265 32 440 163 402 168 65 石湖荡 238 769 292 46 29 163 104 73 61 新浜 988 2245 523 183 560 245 685 122 181 泖港 613 1983 762 106 88 419 344 133 136 叶榭 375 1206 434 80 47 248 179 106 90 五厍 197 647 269 43 24 130 119 38 40 小昆山 618 1487 449 18 259 341 210 150 258 5个镇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的问题农业的经营主体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经营和创业人才,农民自主创业的种养专业大户管理水平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一是年龄偏大,4050人员占%;二是文化偏低,小学及以下的占%,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的生产技能,不适应松江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经营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承包土地分散资源平均化,以户为单位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农业的品牌化生产经营。浦南和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难度大。由于黄浦江水资源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等因素制约,浦南和西部地区:一是农业人口多。占全区的83.80%;二是农民收入低。人均年收入7996元,比全区低14.99%,不到浦北的2/3;三是收入渠道少。种田为主,零星打工,比东北片人均工资性收入低163元,财产性收入低1089元。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空间小、难度大。困难家庭完善帮扶机制长效机制素质浦南坚持项目聚焦,资源集聚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浦南中浦南,集中“三农”试点区,对规划确定保留的自然村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筹谋划,配套推进项目聚焦,成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提高生产的综合效益。推进镇保,淡出农保完善对农村困难家庭的帮扶机制对帮扶实施定补救助救助实物救助扶持懂技术、有经验、种专业大户通过项目扶持、贷款贴息、直补等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在登记、金融、税费贴息农业保险等方面依照有关规定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