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捕蛇者说详解.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蛇”是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动物的统称。世界上现存约2500种,主要在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树栖、穴居、淡水和海水中均有。最小者长100毫米,最大者如南美的水蟒长达10米以上。 蛇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情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议边叙),但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关于说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河东解人,人称“柳河东”,又因做过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1.本段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蛇的哪几方面内容? ①产地 ②体征 ③毒性 ④功用 2.文中作者用一个字突出了蛇的特点,是哪一个字呢? “异” 剧毒 3.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呢?它给我们暗示了什么? 蛇可以“当其租入”。 4.在介绍蛇的时候,作者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交代人们捕蛇的缘由的时候,又是采用哪种表达方式? 介绍蛇用的是说明,交代人们捕蛇的缘由时用的是叙事。 交代捕蛇缘由 它暗示租税比蛇还要毒。 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特殊医疗功能 体征(黑质而白章) 5.概况段意: 分析课文第2—4自然段 (一)第二自然段 本自然段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看来令人羡慕,请问“利”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这个“利”字的? “利”指的是以捕蛇抵挡赋税 这个“利”是用死换来的,利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痛苦和悲伤,这个利是用生命换来的,说明捕蛇给三代人带来痛苦。 第二段主要内容: 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二)第三自然段 1、哪句话表现了“我”对蒋氏的同情? 余悲之 2、“我”打算怎样帮助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写作者对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它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分析第四自然段 1、对“我”的建议,蒋氏有什么反应? 大戚,汪然出涕 3、从蒋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 2、蒋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苛捐杂税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 4、本段用了什么写法? 对比、反衬 概括段意: 蒋氏自陈心曲 这“乐”是用“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的代价换来的,不是真正的快乐,只不过是稍得安宁,苦中作乐而已。所谓的“熙熙而乐”,实际上恰恰反映了赋税重重,百姓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蕴涵着几多讥讽和怨愤之情啊! 如何理解蒋氏说的“熙熙而乐”的“乐”? 2、本节主要是作者的议论,作者为何要引用孔子的话?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反映当时苛政害民的现实,更使人产生“千古如是”的感慨。 点明主旨的话: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分析第五自然段 1、“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句中吾疑、 观、信的是什么? 疑: 苛政猛于虎 观: 蒋氏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 信: 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 3、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课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反映了作者对劳动大众疾苦的同情。 主旨: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对照课文谈谈吗? 从开篇到结束,无一处不是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文章开头,用蛇的剧毒和人们争相冒死捕蛇的矛盾现象吸引读者;接者用蒋氏三代享受捕蛇之“利”却“貌若甚戚”的对比;用作者提议“更若役,复若赋”却引起他的“汪然出涕”的比照,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诉说。诉说中又用四组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这毒,真切感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蒋氏(捕蛇) 乡邻(缴纳赋税)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