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患者。 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编码:K52. 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49-2008)。 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食滞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泄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 ~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 (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 (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 (4)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粪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4)心电图、上腹部B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淀粉酶、血糖、CRP、血气分析、大便培养+药敏、胸片、腹部立位平片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中成药:霍香正气丸(口服液)、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连、黄芩、茵陈、厚朴、金银花、甘草等。中成药:枫蓼肠胃康、保济丸(口服液)等。 (3)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中成药:健胃消食片(口服液)、保和丸等。 2.特色疗法 2.1 针灸 取穴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等穴,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 2.2艾灸 选穴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足三里等,隔姜艾条灸,适用于寒湿泻。 2.3耳穴贴压 取穴:脾、胃、皮质下、大肠。 2.4中药穴位贴敷 (1)寒湿证:苍术、白术各20g,吴茱萸5g、赤石脂15g、石榴皮20g、丁香5g、肉桂5g。上药晒干研细末过筛备用,取药粉1g,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脐中,纱布固定,夜贴晨取,1次/d,3d为一个疗程。 (2)湿热证:用黄连5g、用苦参10g、茯苓15g。上三味药粉碎为极细末,和匀取1g用醋调成药饼,贴敷在神阙穴上,纱布固定,每次贴敷约8h,1次/d,3d为一个疗程。 2.5 刮痧疗法 2.6辨证选择院内制剂 3.内科基础治疗 (1)选择合适抗生素(有感染依据)如左氧氟沙星等。 (2)适当补液,维持水电、酸碱平衡 (3)止泻药应用(以吸附性药物为主)如蒙脱石散等。 (4)肠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1)健康宣教,常见病因及用药指导;对感染性腹泻应注意消毒隔离;(2)饮食调护,忌食辛辣、煎炸、肥甘之品;口服补盐液或糖盐水;(3)肛周护理:大便后及时清洗臀部,必要时涂擦护臀霜;(4)观察腹痛性质、大便性状,有无电解质、体液失衡等征象,随证施护;(5)遵医嘱完成各项中医外治疗法,落实护理措施。 (九)出院标准 1.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2.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正常。 3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