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 HCM的治疗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钙离子拮抗剂 乙胺碘呋酮 手术治疗 室间隔切开-切除术 二尖瓣置换术 双腔起搏器治疗 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 HCM的治疗—手术治疗 室间隔切开-切除术 适应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明显,左室流出道压差在静息时≥50mmHg或应激后压差≥100mmHg,伴间隔极厚者 二尖瓣置换术 通过消除二尖瓣前叶同向运动来消除左室流出道压差 手术死亡率已由早期的5-10%降至1-2%,10年生存率为88%,20-26年生存率为72% McCully报道围术期死亡率2%,成功率80% 机制为心尖及心脏基底部收缩的不同步性,使得在收缩期二尖瓣水平的LVOT增宽。亦即右室心尖起搏引起室间隔的异常运动(收缩期向右室移动)减轻了流出道的梗阻 Nishimura报道19例DDD治疗的HOCM病人63% LVOT压差明显降低,症状改善,31%的病人症状无改善,5%的病人症状反而恶化40%的病人在起搏器关闭的情况下仍感觉症状缓解 M-PATHY 显示48例中LVOTG下降者占57%,无变化者占43%。除在大于65岁的年龄组中DDD起搏治疗显示出疗效外,其它病人的疗效与安慰剂一致,且长期主观症状改善并不伴有客观指标改善 谢谢 PTSMA适应症 超声心动图 UCG证实符合HOCM诊断标准,梗阻位于 IVS 基底段,并有与SAM征相关的LVOT梗 阻MCE确定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支配肥厚梗阻的心肌。 室间隔厚度≥15mm 冠状动脉造影 间隔支动脉适于行PTSMA * PTSMA禁忌证 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 合并需同时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疾病, 如严重二尖瓣病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等 室间隔弥漫性明显增厚 终末期心力衰竭 年幼及高龄患者应慎重 术前已存在CLBBB者,行 PTSMA慎重 * 手术操作 术前准备: 同一般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 常规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后测定LVOTG 造影体位: 右前斜位和后前位加头位 LVOTG测定: 单导管 双导管技术 * 测量LVOTG的方法 A:单导管测量LVOTG B:双导管测量LVOTG * 应激性LVOTG 若LVOTG静息时 50 mmHg,可测应激性LVOTG。 方法: 药物刺激法:多巴酚酊胺5~20ug/(kg.min), 或异丙肾上腺素静滴,使心率增加30?%以上; 早搏刺激法?:用导管刺激产生单个室性早搏, 测量室性早搏后第一个窦性心搏的LVOTG; 瓦氏动作; * 早搏刺激法测定应激LVOTG * 第1、2及后2次心搏为正常时的窦性心搏,而第5、7、9、11心搏为早搏后心搏,早搏后心搏所产生的LVOTG明显大于正常时的窦性心搏所产生的LVOTG。 手术操作 PTSMA术前应置入临时起搏电极 追加肝素50~100IU/Kg,使活化的凝血时间达到250~300 按PTCA技术操作 确定靶血管: 封堵球囊,杂音减轻、LVOTG下降 超选择性间隔支血管造影 心肌声学造影(MCE * 手术操作 在注射乙醇前,应检查: 球囊在测试过程中没有移位 先前置入的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 为了减轻病人的胸痛,静脉推注吗啡5~10mg * 无水酒精用法 推注速度:0.5~1ml/min 推注剂量:1~3ml(实际注射入剂量) * 无水酒精用量越少越安全 酒精推力不宜太大 整个过程应在X光透视下进行 注意 手术消融终点 LVOTG下降≥50% 或静息LVOTG 30mmHg * 若复发, 3个月后再次 PTSMAX线影像图 * A B C 术前见第一间隔支及第二间隔,见临时起搏电极; Over the wire球囊在第一间隔支内,球囊加压充盈后,通过中心腔注射造影剂,无造影剂通过侧支血管进入前降支或其它血管,及观察到该间隔支分布区域大小; 术后第一间隔支消失,其他血管完好。 * * * 许多亲属症状轻微或缺如,只有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才发现。 一级亲属中约1/4可以找到形态学依据,且多数亲属病情较先证者轻。 大体检查典型表现为:心肌显著肥厚,心室腔减小。左室肥厚较右室多见。 13岁男性运动员大体标本原物放大50倍。B、C:HE染色。 双异丙吡胺: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电生理作用与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相似,能抑制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故能消除折返,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用于室主性和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尤其对伴有预激综合症的心动过速疗效较好。对心房纤颤和扑动有效。 还有手术治疗、安装起搏器等处理手段,主要针对症状进行处理。 研究历史 HCM第一例的报道出现在一个多世纪以前。 20世纪50年代晚期开始进行系统研究。 最显著的特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