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云】茶炭疽病的分子检测及病原鉴定.docVIP

【周凌云】茶炭疽病的分子检测及病原鉴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凌云】茶炭疽病的分子检测及病原鉴定.doc

茶炭疽病的分子检测及病原鉴定 周凌云 王沅江 黄安平 曾振 刘红艳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 410125) 摘 要:根据茶炭疽病菌与其它菌ITS序列的差异设计了1 对寡聚核苷酸引物,并优化DNA抽提方法与扩增条件,从而实现了病叶准确而快速的PCR 检测。分离到两种病原菌Z1、Z2通过形态鉴定与回接实验初步鉴定为茶炭疽病菌,并在核酸体转录间隔区序列(GITS、ITS)及肌动蛋白基因(ACT)3对引物的多基因分子联合检测实验中再次被证实。 关键词:茶炭疽病;分子检测;病原;鉴定;症状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Tea Anthrax ZHOU Lingyun, WANG Yuanjiang, HUANG Anping,ZENG Zhen,LIU Hongyan Hun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angsha 410125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 ( ITS) of the ribosomal gene,a pair of specific primers for the pathogen of Tea anthracnose was synthesized.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amplification Study,we provided a accurate and rapid method to detect the pathogen. Z1、Z2 were isolated and been preliminary identified as two different pathogens of tea anthracnose by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tie back experiment,The conclusion was testified again by molecular detection of three primes(General ITS, ITS and Actin gene gene). Key words: Tea anthracnose;Molecular detection;Pathogen;Identify;Symptom 茶炭疽病是我国各茶叶产区常见病害之一,在茶叶上可产生1/3左右的灰白或红褐色病斑,往往造成5%以上的减产,干茶外形破碎、滋味变淡。其病原菌从茶树嫩叶背面入侵,潜伏5-20天,病症与茶云纹叶枯病、褐色叶斑病等叶部病害混淆,因此,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的常规病害诊断技术难以及时准确检测到茶炭疽病的发生,从而导致该病难以得到及时高效的防控,自2009年,本研究组建立了茶炭疽病原菌的PCR鉴定方法后[1],再次进行自然病样的直接分子检测,并分离获得两种菌落形态差异很大的病菌,分别命名为Z1、Z2,经过形态学与分子鉴定明确Z1、Z2为茶炭疽病的致病菌。 1 材料与方法 1. 1供试病叶及来源 长沙县茶园随机采集20片显症为红褐色病斑的茶叶与20片显症为灰白色病斑的茶叶。 1.2 病原菌分离、回接与形态学观察 选取病叶病健交界处组织100块,约2mm×2mm,75%酒精中浸泡5秒钟,3%次氯酸钠溶液灭菌1分钟,无菌水洗3次,置于PDA培养基上,放入28℃培养箱中培养,单孢分离得到纯孢子培养于PDA上,记录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借鉴Yoshida,K,2004[2]的接种方法,利用打孔器将PDA上培养5天的菌落打成菌碟,置于挑针戳了2个伤口的茶叶上,脱脂棉蘸无菌水保湿,分别接种于室内的ROOTCUBES?生长介质(Smithers-Oasis有限公司)中保持高湿、26℃与田间枝条茶叶上用保鲜袋连续保湿3天,设置3个重复,对照接无菌培养基,其他操作相同,每天观察1次发病情况,将已产生症状的叶片进行切片棉兰染色观察。 1.3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根据茶炭疽病菌与其它菌属ITS序列的差异,应用DNAStar的PrimerSelect设计了1个ITS引物对,与来自文献[3-4]的GITS 、ACT的这2个引物一起交付华大生物有限公司合成,3个引物对见表1。 表1 选择的目标基因及相应的引物 名称 引 物 GITS ITS1:TCCGTAGGTGAACCTGCGG,ITS4:TCCTCCGCTTATTGATATGC ITS ITSF:TTACGTCCCTGCCCTT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