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陋室,室名,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交往甚多,也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别开生面。但晚年部分作品,流露安于闲适和感叹“人事沧桑”的消极情绪。《秋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结构提纲 第一层(开头—“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值得称颂,在于身居陋室的品德高尚。 1.主旨句(点题句) 2.引出方式(作用) 3.赏析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明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居室环境 清幽雅致 2.交往人物 高雅脱俗 3.日常生活 雅致恬淡 第三层: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典故作用 2.引出孔子语言作用 1.全文主旨句、点题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句作用 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3.如何引出本文主题(或前四句作用) 文章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自然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 4.赏析 本层文字主要采用比喻、类比的手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点明文章主旨,统领下文。 5.作者从几方面写陋室不陋,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特征。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 居室环境注重其清幽雅致,交往人物注重其高雅脱俗,生活环境注重其恬淡雅致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赏析 巧妙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生动传神,不但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7.文章中有两处虚实结合的语句,分别是什么? (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三处描写的作用? eg.仅举第一句为例,下两句格式同。 本句描写陋室的居室环境,突出其清幽雅致的特点,表明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突出“陋室不陋”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作用? 以古代先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先贤的志趣和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10.“何陋之有”作用. 画龙点睛,照应上文“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问题研讨 1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2 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 文题为陋室,而作者却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突出其节操和情趣,写法新颖别致,构思精妙。 3.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室中生活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本文韵脚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5.骈散结合写法 好处 文章只最后一句话为散句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无呆板感。表现一种整齐美和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 6.如何评价刘禹锡?能否谈一下其他与其相似特征的人。 刘禹锡是一个才华横溢,又有着广阔胸襟的人,身居陋室却视荣华如粪土,高雅淡泊,安贫乐道。 eg. 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为自己的居室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以铭的形式呈现出来。 7.本文评注: 内容:本文通过“山”、“水”、“仙”、“龙”,为喻,运用类比手法,旨在引出“陋室”.经过对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室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篇幅虽然短小,但尽显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写法:本文运用类比立论,引出全文的主旨.句式上运用比喻、对偶、排比,更生动形象地描绘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志向.写法上又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生活.恰当引出古代名贤以自比,更具有说服力.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晚年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