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贤在否,文脉谁续?.doc
乡贤在否,文脉谁续?
一
有的故事,一旦听过,再也无法忘记,总有一种冲动,想去见见故事主人公,遥想故事发生的场景。
安溪文庙得以保护的故事,就是如此。
十多年前,2003年新春,诗人舒婷组织泉州石狮元宵笔会,我应邀参加。笔会期间,我第一次走进安溪。当时的安溪,远没有如今这么大,除了新起的茶都之外,印象中县城街道不多,也不宽,更没有什么高楼。
知道安溪,两个原因。
一是铁观音。我当知青时,是在家乡山区的宋家茶场。将近三年时间,我们开荒、种茶、采茶、炒茶。我们种绿茶,但茶叶的种类,略知一二,铁观音名声大,也就知道了安溪这个地名。
二是黄永玉先生。认识黄先生许多年,总是不断听他讲述早期的漂泊,而抗战期间在集美与安溪的少年亲历,最为生动有趣。从他那里,知道集美学校从厦门迁至安溪,就在文庙之中居住、上课。文庙、洞头村、李光地、清水岩……虽未到过安溪,那里的山水与文化,好像一点儿也不陌生。
第一次到安溪,住在县委招待所。推开窗户,没有想到,正与文庙相对。前来泉州之前,我查阅资料,才知道,中国县城一级的文庙大多消失,安溪文庙却保存较为完好,并被确定为南方一带格局最大的一座县城文庙。历尽沧桑,尤其是经过“文革”浩劫,安溪文庙居然可以存留下来,令人赞叹。人虽未到,却仿佛已经感觉到文化的力量,感觉到青山绿水之间,如清水长流一般的文脉涌动。
走进文庙,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主体建筑,呈现闽南建筑艺术之美。八根高大的镂空石雕龙柱,堪为文庙精华。不过,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墙上那些彩色花卉砖雕图案,精致而完美,怎么看也看不够。石雕龙柱充满阳刚,砖雕花卉漫溢柔美,不同气韵,装点文庙的丰富与生动。曾经去过不少地方,过去都曾有过文庙,但基本都荡然无存。漫步文庙时,我问当地一位陪同朋友,安溪文庙怎么会保留下来?1966年“红八月”开始的“破四旧”,“红卫兵”没有来砸吗?这位朋友说:当时有“红卫兵”要冲进去砸,一位老人站在门口,挡住不让进。“你们除非把我打死,不然别想进去!”僵持很久,安溪人知道了,都跑来,这才保护下来了。
听了这故事,很感动。在此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残缺的窗栏板》,讲述1994年在婺源农村看到的窗栏板,如何被串联而来的上海“红卫兵”砸得破破烂烂。在安溪,这个老人的挺身而出,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之后,在不同场合如果谈到文化保护,我总爱说说这个偶然听见的故事。
故事流传,主人公,人在何处?
二
未到安溪,已有十二年。
2015年11月初,我前往厦门陈嘉庚纪念馆,商量举办“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事宜。此前,我与陈呈馆长谈到第一次的安溪之行,询问他能否帮忙找到故事中的主人公。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
叶清琳,抗战时期集美学校的安溪学生,1950年代之后,一直在安溪县文化馆工作,曾担任馆长。叶先生已是九十岁的老人,与儿子住在厦门,听说我很想见他,他特意让儿子叶学峰驱车陪同前往,再次走进安溪,走进文庙。
这消息,让人兴奋。急切地,我又一次走进安溪。同行的有八十高龄的集美校友会会长任镜波先生,陈呈先生,颜如璇女士。
叶清琳老人,个头不高,人清瘦,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唯一的遗憾是听力差。聊天时,把问题写在纸上,他看过后,侃侃而谈。浓重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我只能猜出若干。后来,幸好有陈嘉庚纪念馆的人士代为整理,并由颜如璇女士校订,我们的对话,才有了一份相对完整的记录。
我首先想问的,当然是听到的故事是否属实。叶先生坦率而真诚,回答:“没有那件事。”他说,没有“红卫兵”要冲进去。文庙当时是一所学校,他是把要破坏文庙文物的学生往外赶。似乎没有那么悲壮,可是,在一片混乱的动荡日子里,他的这一举动,依然令人敬重。
那天在安溪,吃午饭前听老人漫谈,饭后,我们又一起走进文庙,如今的安溪县博物馆。
九十岁的老人,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生于斯长于斯,他在这里念书,在这里管理安溪文化,在这里为保护文庙而不遗余力。文庙,与之相伴九十年!
走进文庙,叶清琳不要人搀扶,一个多小时陪着我里里外外慢慢细看。文庙的屋顶、地砖、龙柱、栏杆,他指指点点,不停地说出文庙发生的那些零零星星的故事,那些难忘的场景,过往一切,又在他的眼前。时间碎片,串联而成,蔓延为心底的地方文化长卷。
听他娓娓而谈,才发现,安溪文庙得以保存,其实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口。每一次,如不坚持,文庙就完全可能不是今天的面貌。
叶清琳的漫谈片段,略加整理,且让我们听听他讲述的故事。
时间:2015年11月3日
地点:安溪县三德酒店及安溪县文庙
内容:采访安溪县博物馆原馆长叶清琳老先生,谈保护文庙的曲折往事。
人员:叶清琳、李辉、陈呈、易曙峰、叶学锋、颜如璇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