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白俄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白俄形象.doc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白俄形象   摘 要: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大量白俄涌入中国,白俄形象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存在。普罗作家笔下的白俄叙事在革命话语体系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而被迫流亡上海的东北作家群对白俄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不同于前者的表述方式,对他们来说,白俄既是反革命的符号,也承载了沉重的乡愁。   关键词:白俄形象 普罗文学 东北作家群   1917年十月革命的红色浪潮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席卷了俄国,大量的俄国贵族以及中产阶级、反布尔什维克的白卫军及其家属,被迫流散海外,逃亡中国。白俄即指白色的侨民,是与俄国红色政权相对的一种带有歧视意味的政治命名,而这一群体则自称为侨民。据当时的国际联盟统计,20世纪20年代末在华的白俄人数高达七万多人,而哈尔滨与上海则是白俄的两大聚居地。他们是被放逐于主流与国家之外的没落且孤苦的存在,因此历史机遇,却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白俄叙事。内忧外患的民族环境,使中国的近、现代文学自始至终担负着反帝、反封、救亡、启蒙的重任,文学不仅仅“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而且成了一种工具――“政治的留声机”。   对白俄这一群体最早的关注与书写则是来自普罗文学家们的努力,普罗小说兴起于20年代中后期,是倡导“革命文学”、贴近现实斗争的小说流派,以反浪漫小说、追求“本书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证据”①为写作姿态。当时,为数众多的白俄往往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罢工运动的“替工者”,而且白俄反革命分子常常聚集、策划敌视苏联的反苏维埃破坏活动。在这种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性的社会氛围下,自然促成了普罗作家笔下“制造敌人”和“不准同情”的白俄叙事规范。在蒋光慈、钱杏、徐任夫、冯乃超以及莞尔等普罗作家的书写下,现代文坛由此形成了第一波白俄叙事的小高潮。20世纪30年代中期,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等人因哈尔滨白色恐怖的加剧先后流亡至上海,与上海的左翼文学合流。他们以自身流亡的痛楚以及对家乡的记忆,突破了思想与地域的界限,用深情的笔调重新解读并发现了白俄这一群体,从而形成了继普罗文学之后的又一波白俄叙事的小高潮。   任何文学形象都不等同于自然现实,而是一种人为的变形,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其所属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由知识分子所塑造的白俄形象,也传达出他们在大动荡时代“确立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认同”②的焦虑与不安。同时,“写作者的性别立场仍潜在规约与影响着文本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建构”③,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尤其白俄女性形象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白根   蒋光慈书写的《丽莎的哀怨》可谓中国普罗文坛上白俄叙事的肇始,并自发表以来,就在革命文学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与声音。小说以流亡中国最终沦落为上海妓女的白俄贵族少妇丽莎的口吻,讲述了自己被迫卷入革命时代浪潮后悲惨不幸的生活。白根是丽莎的丈夫,这位昔日骄傲潇洒、充满英雄气概的俄国贵族军官,由于国内政治风云的剧变,在历史的动荡中,逐渐丧失了人的尊严,最终沦为依赖妻子出卖肉体以养活自己的行尸走肉。   “这些无知识的,胡闹的,野蛮的社会党人,他们能统治俄罗斯吗?笑话!绝对不会的!”“唉,俄罗斯,俄罗斯,你难道就这样地死亡了吗?!你要我怎么样办呢?……”“亲爱的丽莎!你看,现在我们在异国里不也是可以安安稳稳地过着生活吗?”④通过文中白根与丽莎在不同历史时期间的对话,可以清晰地看到白根日益沉沦的人生态度。当初那个浅吟着动人心弦的情歌、于美如幻境的神秘森林中款款而来、走向丽莎并向她诗意求婚的“白马王子”,如今却在丽莎把嫖客带回家来时,怕扰了客人兴致似的急忙让出空间。这个毫无谋生技能的白俄军官,内心的苟且与懦弱逐渐占据其精神的上风,昔日他那儒雅的风度、缠绵的情意,如今却成了最具讽刺性的回忆。   白根的形象在高扬革命话语的普罗文学中颇为真实和深刻,其性格发展合乎历史背景、贴近生活逻辑。与始终绝望抗争的丽莎不同,他以一种最为卑微且麻木的姿态苟活于此乱世,完全“变成了一只活的死尸”。也许这种人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沉沦,从其身上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人生的荒诞与人性的复杂。   二、考索夫   东北作家罗烽的《考索夫的发》在白俄叙事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片段,其主人公兼具白俄身份与中俄混血儿血统。其母是地道的俄国人,其父则是一位老实忠厚的中国木匠,由此便带来了考索夫自身国族归属的问题。在人们问考索夫“你是哪国人?”时,他总是害臊愤懑地摇头脸红。考索夫是一个在邻居们的嘲弄声中成长的自卑的大男孩。为了摆脱这耻辱,他拒认中国国籍,并将自己的黑发全部剃光,以期剔除自己身上的中国印记。   1932年,在日本人进军哈尔滨的欢迎队伍中,考索夫与其他白俄一同高呼“日本皇军万岁”“俄罗斯精神不死”的口号,拥护日伪政权,浸淫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