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唯有真性情,方成大诗人.doc
唯有真性情,方成大诗人
摘 要:对于宋诗派诗人来说,标签就是用典和掉书袋。很多人会觉得他们的诗晦涩难懂,但是作为道咸宋诗派最优秀的诗人代表郑珍,却改变了人们对于宋诗派的看法。他的诗不只有生涩奥衍的一面,更多的是平易自然的、明白如话的、情深意浓让人感动的。纵观整个晚清诗坛,有真性情无疑是他能够从众多诗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郑珍 道咸宋诗派 真性情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曰:“诗言志”,就是强调诗歌是抒发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创作的发生,不论是“物感”还是“感物”都是以人的主体作用为主的。从创作过程中的“神与物游”到将意象用文字迹化就是一个“心”化的过程。
道咸宋诗派诗人郑珍,就用心谱写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佳作。
郑珍(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自称巢经巢主,小礼堂主人,贵州遵义人。他是清代中叶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生前就博得“西南巨儒”的称誉,清史稿儒林有传。他的诗歌很受时流推崇,被誉为当代“冠冕”,后世的陈衍、梁启超及至近现代的钱穆、汪辟疆、胡先、郁达夫、钱锺书、钱仲联等诗人学者对其诗也都有很高的评价。
郑珍生活在国弱民贫的晚清时代,地处西南的云贵地区,一辈子在贫困和动乱中度过,却乐天知命,勤奋治学。作为一个学者,他的诗歌有生涩奥衍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平易自然的、明白如话的、情深意浓让人感动的。本文拟以郑珍诗作中的一部分抒情诗为代表,探讨一下他诗中深刻的情感内涵,体会一下他淳厚质朴的真性情,以加深我们对他的理解和对诗歌的认识。
钱穆说清诗中他最喜欢贵州遵义人郑子尹。郑子尹一生都住在家乡,并未做过官,他的伟大处,在他的情味上。他诗学韩昌黎,韩诗佶屈聱牙,但他的诗中却能流露出极真挚的性情来。他诗之高,高过了归有光的散文,归有光能写出家庭情味,可是不如郑子尹写的深厚,有情味。
抒写亲属之爱的作品,在道咸宋诗派诗人诗集中也随处可见,但以郑珍的作品数量最多,感情最真实,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最高,究其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性情中人,他的心就像水中的白莲花一样纯真洁白,没有虚情假意,这点我们从他的诗文中就能体会得到。他一生的言行都践行了儒家士大夫最应恪守的典范,可谓纯儒。
郑珍是一个孝子,母亲生前,极力让母亲快乐。他在散文名篇《斗亭记》中写道:“太孺人善病而好劳,不可拂。每日暄夕佳,携妻若妹若小儿女奉孺人坐亭上。或据树石诵书咏诗。思昔贤随遇守份之遗风;或偕小儿女黏飞虫、呼蝼蚁,观其君臣劳逸部勒;或学鹊楂楂鸣,投花惊浅鱼:为种种儿戏。孺人虽笑骂之,而纺、絮未尝一辍手。夏荷秋兰,梅萱冬春,盖三年于此矣!”{1}他带着儿女在母亲面前做黏飞虫、呼蝼蚁、学鸟叫、揉花投鱼等种种儿戏,只为博母一笑,其行为堪比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墓旁筑了一个园居住,以便日夜守护母亲的坟茔。三年除服之后就开始写诗纪念他的母亲,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年龄尽大上去,还是念念不忘他的母亲。我们可以来看一首他怀念母亲的诗,体味一下那浓浓的母子情。“桂之树,树在僦宅前。……丁酉以还食于郡,八十里岁八九旋。一回别母一回送,桂之树下坐石弦。度溪越陌两不见,母归入竹儿登。此景何时是绝笔,十月初四乙亥年。嗟嗟乎,桂之树,吾欲祝尔旦暮死,使我茫无旧迹更可怜。吾不祝尔旦暮死,使我自今抚尔长潸然。桂树止无情,永念对葱芊。”(《系哀四首》其一){2}
郑珍那时和莫友芝一起在省城贵阳修府志,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他有时间就会回遵义乡下的家里探望母亲。每次离开时,母亲总会含泪送行。她站在宅前溪畔的大桂树下,望着儿子涉水远去,随后在桂树上划指印计儿行之日。母亲去世后,面对着这棵桂树,郑珍总是想起母亲。他有时想让它赶快死掉,这样就可以不再睹物思人;但又不想让它死,有它在,抚摸着它就想起母亲活着时的样子,潸然泪下。
郑珍不仅对母亲爱的深挚淳厚,对子女也同样爱意满满。他的亲子诗就把他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举三女》:“生与吾同日,非男意亦欢。慈母夸谢钵,独子当升官。爱总中年剧,常须汝辈看。买山思便隐,黄竹种江干。”{3}虽然身处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偏僻落后的贵州地区,郑珍却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他身上有着深厚的儒家仁爱之心。三女与自己同日生,且自小聪明伶俐,郑珍十分疼爱,可是在她长到十七岁时,因为生病被医生误诊而早夭。三女去世时,郑珍万分悲痛,回想女儿:“过眼诗书成记诵,借灯针黹足衣裳。……指挥才念身先到,缓急常资债易逋。”(《三女■于,以端午翼日天,越六日,葬先妣兆下哭之五首》){4}女儿乖巧懂事,聪慧伶俐,让郑珍深感欣慰,可惜上天实在太残忍,早早地夺去了他心爱的孩子的生命。女儿去世后,他很长时间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时忘已死尚频呼”{5}。而“雏孙不解酸怀剧,啼绕床前索阿姑”{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