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唱《松花江上》,想张寒晖叔叔.doc
唱《松花江上》,想张寒晖叔叔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流浪,流浪!”
多少个“九一八”了,人们没有忘记张寒晖。
“九一八事变”后的1935年,家父阎志霄在陕西省民教馆做事,36岁的共产党员张寒晖,被同在省民教馆工作的刘尚达(张寒晖北平艺专戏剧系同学,解放后任西安市文联主席)二次邀回西安,在西安二中任教,进行救亡宣传活动。
张寒晖常上我家做客,他不胖不瘦,不高不低,眼镜里透出的目光既斯文又谦和,喜欢逗小孩玩,我和哥哥叫他“张叔叔”,他却纠正说:“我是你们的大朋友!”
一天中午,父亲和张寒晖出门有事,让哥哥跟我也去。张叔叔一路领着我俩,边走边教我们念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字一句地讲解诗意,极为耐心,表情丰富。
西安有史以来第一个正规的话剧组织“西京实验剧团”成立,父亲阎志霄和张寒晖都是发起人,张寒晖任导演,刘尚达任团长。接着,又组建了其后有着相当影响的大型剧团“西京铁血剧团”,父亲阎志霄任团长,张寒晖任导演。在竹笆市阿房宫电影院,我们曾经观看过两个剧团合演的独幕剧《不识字的母亲》(张饰母亲)、《一片爱国心》(张饰日本妇女)等。接着,“西京铁血剧团”冲破当局武力禁演,假易俗社舞台如期上演多幕话剧《黑地狱》。
这时的西安,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塞满了大街小巷,他们仰天哀嚎:“什么时候才能赶走日本强盗?”“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故乡、见我的爹娘?”……沉浸在阵阵哀鸣中的张寒晖唏嘘不已。他义愤填膺,寝食不安,饱含着泪花,一口气创作出悲愤欲绝的《松花江上》。《松花江上》走出校门,一阵风似的飞向东北难民堆和东北军的军营,千千万万流亡者的哀鸣和怒吼响遏行云,凄婉不忍卒声。张寒晖四处奔波,忙于教唱,《松花江上》后来被国民党当局当作禁唱歌曲。
1936年12月9日,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剿共”,请愿的学生高唱《松花江上》劝谏张学良抗日。张学良闻听此曲,激动不已,含泪而去。随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捉蒋,周恩来在会见蒋介石之余,途经新城的“讲武堂”,亲自指挥民众高扬悲歌,说:“一支《松花江上》,叫人伤心断肠。”
“西安事变”那天,人心慌慌,我正在南大街文献巷家门口吃甑糕,邻居一名国民党官员大惊失色,藏到顶棚上不敢下来。“西安事变”的第二天,张寒晖同几位友好来到我家,一进房门,就把我抱了抱,喜不自禁地问:“娃呀,我给你教歌!会唱《松花江上》吗?就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接下来,压低噪门吟唱起来。哥哥和着他唱,一气儿将全曲大声唱完。
“西安事变”前夕,《松花江上》已经秘密传唱开来,哥哥的音乐课教过《渔光曲》《毕业歌》《大路歌》和《松花江上》,但老师光踏风琴教歌,不介绍歌儿的名字,也不知道词曲作者是谁(是不是为怕暴露地下党的身份?)张叔叔亲昵地拍了拍哥哥的小脑门连声夸奖道:“唱得好!唱得准!”
叔叔们走后,父亲说:“刚唱的歌子,就是人人爱唱的《松花江上》,你张叔叔自己编的!”“西安事变”前的一天,在“易俗社”露天剧场的“怡情见志轩”聚会,开会商讨曹禺《雷雨》的排演问题,当场推举张寒晖担任导演。正要散场时,张寒晖说:诸位留步。最近,我谱了个歌子,想让诸位听听,提个看法。接着,他低声唱了这支新歌,也就是流亡离家的《松花江上》。父亲说,这支歌非常感人,在座的人眼睛都湿了。
《雷雨》上演,大街小巷贴满海报。母亲领着我们哥弟俩到竹笆市阿房宫电影院观看首场演出,我很不耐烦,连声抱怨“不热闹!不热闹!”
父亲还介绍说,《松花江上》是张叔叔在西安二中教书时写成的。他除了上课改作业外,没黑没明的,心思全用到写歌儿上。可是他小小的屋里,只有睡的、坐的和爬的,什么乐器都没有。他不识谱,自己唱,别人记。问他的歌为什么一听就想家、一唱就想哭?他说:我是学家乡婆婆娘们哭男人、哭儿女、哭坟呢!人越伤心越想报仇。
张寒晖给我哥俩教唱《松花江上》不多日子,参加了东北军,任东北军抗日学生军政治部宣传科游艺股股长兼“一二?一二剧团”团长。学兵队编入政治宣传队,将《松花江上》传遍东北军各军各师,歌声飞向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直到苏美的广播电台。
张寒晖1941年8月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继续不断地深入群众进行创作,《军民大生产》等许多歌曲广为流传。
关于张寒晖的死因,其说不一,一般说法是由于操劳过度、健康恶化。但知情者透露说,延安“抢救”运动中挨整,不能不说也是加快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抢救失足者运动”中,《松花江上》被诬为“散布悲观情绪”、“为敌人作宣传”的“汉奸”“坏歌”。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肺水肿恶化逝世,终年46岁,长眠于宝塔山之南的窑背上。文化大革命中,《松花江上》又被列为禁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