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乡散记(三章).doc
回乡散记(三章)
大塘茶语
远远地,就看到小镇笼罩在缭绕的雾霭之中。
从长途大巴车下来,站在湿漉漉的街道上,视野里的陌生,让我突然有些恍惚。在雾中看去,楼群比我几年前离开时高大了许多,层层叠叠的,沿着山势逶迤,街巷随着路人影影绰绰地一个劲地晃。
二弟的车,风驰电掣般驶出镇中心,连绵不绝的田坝映入眼帘。麦田和油菜与河流相互环绕,这些母性泛滥的事物,仿佛它们的存在,是为了点缀那些沉静而郁郁葱葱的峰峦。
再远一些的苍山,则惬意地卧在云海之间。我惊讶地发现那玉带似的缠绕着各个村寨的居然是水泥混凝土路,若不是二弟的解说和间或驶过的摩托车、汽车,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和几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想起离开家的那天,我们高一脚低一脚踩在泥泞不堪的泥巴路上,一不留神,走几步就会踩到散落的牛马粪便,空气中弥漫着淤积不散的土腥味。
采茶姑娘的山歌一下子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凝神细听,她们唱的是:“三月采茶茶叶青,妹在家中织手巾。中间织起茶花朵,两边织起采茶人……”
我这才知道,山峦上,在畦陌中起伏的,是无穷无尽绵延不绝的茶树林。
父亲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下来也好几年光景了,他对我说,乡亲们这些年有的靠出门务工挣钱,有的经商,有的发展副业劳动致富。果不其然,我溜达了小半圈,看到村里多了几辆小轿车,停在气派的小洋楼前。
家乡的小镇名为大塘,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平塘县。清乾隆四年(1739年),设置定番州判分驻大塘,其时称大塘州判或大塘理苗州。民国三年(1914年),撤大塘州判,设置大塘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平州、大塘两县,合并设置平塘县。大塘镇的前身称为西关区大塘乡,后来撤区并乡,设镇建制。大塘是县内一个规模较大,幅员较广的镇,也是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1400米,因此又有“小西藏”之称。
大塘镇由于地形、气候独特,终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云遮雾罩,盛产的毛尖茶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此物叶片细小短薄,嫩绿匀齐,冲泡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
一旦回乡,有几个人不得不见。其中一个是石国??,在镇民们眼里,他绝对算得上一个不多见的以实干著称的年轻人。他有过几年使人羡慕的军旅生涯,退伍后,在镇政府谋了一份职。当过很多年的驻村干部,驻村期间,他吃住在农家,忙在田间地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口碑,及至后来他转岗,仍然把驻过的村子当做婆家一般来行走。
说起大塘的茶叶产业,石国??如数家珍,规模十万亩的茶园,在他看来,是镇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金山银山。他娓娓说起茶文化活动周,茶体育竞技,最美茶仙子选拔赛,我们好几次都没能打断他的话茬。
乡亲们喜欢结伴坐在傍晚的村头,一边摆龙门阵,一边远眺在云雾间浮沉的茶园。这些茶,不过原是生于斯长于斯供他们日常解渴解乏的山野茶罢了。后来政府招商引资,改良了品种,改进了工艺流程,修成了正果。身在深闺沉寂太久的大塘茶叶重新进入公众的视线,国内外市场不约而同地伸出了橄榄枝。
原先慢节奏生活的钟,悄悄地被别人调快了,乡亲们对我说。他们话里所谓的别人,是镇里的干部,技术员,外地客商。从整体到个体的规划,再到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平静的乡村生活掀起了波澜。
原先,外人的介入,是深受山民们敌视的。乡亲们原先对陌生人的出自本能的排斥,很快随着蒸蒸日上的经济效益而土崩瓦解。
面对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的客人的时候,茶叶和茶园渐渐成为乡亲们的谈资,连绵不绝的茶山成了他们的底气。现代和传统在交融,并一点点渗进他们的生活。
返回的路上,我们依旧被茶园的广袤和厚重所震撼,谁都没有作声。
满坡满岭的茶树在摇曳,万亩茶园尽处,春天正在走向深处。
“四月采茶忙又忙,丢下茶盖去插秧。插得秧来茶易老,采得茶来秧易黄……”风中,飘荡着采茶姑娘悦耳的歌声。
二婶
回村的路上,陌生的孩童们警觉的眼神,使我明白,一个被城市和村庄所抛弃的人,终究成为自己的敌人,终究成了故乡的客人。
闻讯来接我的二婶更老了,她不由分说拉着我的行李箱,不甘示弱地要把我甩在身后。二婶满头白发刚细心地梳理过,服帖地盘在头顶。只有她回头望着我笑,笑容里还有几分她年轻时的模样。
后山上,吹了很多年的风还在草木间穿梭,呼啦啦地扑向远处的山坳。村前,古老的河流不紧不慢,它就这样流淌几千年,可村里还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源头和终点。
寨子方圆数里,原本属于我的山河依旧一派锦绣。
下了一场清明雨,祖宗的坟在对门坡的坡脚旁,等着子孙后代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祭奠。祖坟上的杂草被族人提前连根拔掉了,阳光下,墓石上的苔藓生机盎然。那些奄奄一息的草被人细心地拢成一捆,堆在一株苍翠的柏树脚下,这棵古树在一个雨夜被雷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