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姜夔《疏影》《暗香》中的比兴寄托.doc
姜夔《疏影》《暗香》中的比兴寄托
摘 要:“香草美人”意象出自屈原《离骚》,在姜夔词中发展成了花草意象与美人意象,姜夔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家国、身世、恋情等情怀。他在其咏梅之作《疏影》、《暗香》中寄寓了丰富的感情,既有身世爱恋之感,又有盛衰兴亡之叹。
关键词:香草美人;比兴寄托;姜夔
作者简介:唐亚华(1990.8-),女,山西省忻州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香草美人”这一意象从《诗经》发端,经《楚辞》定性后,便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构式,形成了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意象群。姜夔笔下的花木是《离骚》之“香草”题材的反响和发展。姜夔咏叹的花木包括梅、荷、柳、牡丹、芍药、茉莉等,它们大部分象征高尚的人格。同时它们还担负了诗人满腹的、欲吐难吐的缱绻深情。
“比兴”是《诗经》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继《离骚》后,“骚体”这一文学体裁诞生,也随之开创了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抒情传统,树立了一种新的抒情典范。“此后,诗人言国家大事往往不直言之,而出以“比兴”之法,寄寓自己对特定社会政治事件的感慨与看法。姜夔词中多用比兴手法,他不从实处落笔,意象飘渺不定,如《暗香》、《疏影》,句句咏梅却“此心元不为梅花”。如陈伯海所说,南宋词人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将“言情抒怀和寄兴深微的表现方法予以发扬光大,开拓了词史上借‘美人香草’寄寓家国之痛的新境界”。
按夏承焘统计,“白石咏梅词有18首,几乎接近全词的四分之一”。姜夔词的比兴寄托与他的审美情趣有关,他主张“语贵含蓄”,多用寄托遥深的比兴手法。其中《暗香》《疏影》就是托物言志,借梅花比兴寄托的典型代表。通过花草美人意象,寄托了词人的人格之尊、身世之感、恋情之思、家国之痛。具体来说这两首词中寄托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情感:
一、对人格高洁的自许
《暗香》《疏影》是咏梅之作,梅象征了高尚的人格,这承继了《离骚》中以芳草比君子美德的传统。以姜夔最喜咏梅而言,正是因为梅花傲雪斗寒的特性最适宜表现他以冷为美的审美感受和傲岸不屈的性格特征,他将自己的个性融透于其中。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坚贞自守,最令词人倾倒的气质,是寒冬自开,不求识赏的孤清。其耿介幽独、高标独秀的风致,使得词人带着无限企慕。从梅花这一品性中,词人看到了自己理想的人格模式。这两首词借用北宋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命名,可见其对林逋的赞赏与推崇。但并非纯赋梅花,而是借梅抒情,咏梅抒怀。
姜夔爱梅也是一种自我人格的归类,梅花彰显了一种无可比拟又无可超越的梅花精神。它是隐逸情志的化身,孤傲人格的写照。如缪钺《论姜夔词》说:“姜白石所以独借梅与荷以发抒而不借旁的花,则是由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品最清;梅花凌冰雪而独开,其格最劲,与自己的性情相合。”词人以“无言自倚修竹”的“佳人”比喻梅花,使人联想到超尘绝俗、孤芳自赏的品格。作者赞赏了梅花的孤独、幽静、美丽的气质,这些也都依然可以看作是词人自身气节的象征,说出了清高者的寂寞。姜夔好咏梅,是因为梅花凌冰雪儿而独开,其与自己的人品相似,性情最和,故常以自拟。
二、对身世飘零的感慨
姜夔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他的父亲在他十四岁去世,寄居湖北姐姐家十七八年。他三十二岁时随萧德藻到浙江浙,并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过了十年。后来萧德藻离开,姜夔到杭州投靠挚友张鉴、张巍又十年。张鉴死后,他孤苦无依,旅食各地,贫病而终。终其一生,志向远大而无处施展,个性率真而又生活潦倒,一辈子寄人篱下。因而有浓重的江湖飘零之感,天涯羁旅之情。内心忧郁集结,触景难免伤情,一旦受到情境感染,便情不自禁,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在《暗香》中,词人用典提到喜爱梅花并写过咏梅诗的何逊,实际上是自比。何逊是以司马相如自喻,借咏梅来表现自己坚定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也寓有人生有限,应当及早建功立业的思想。姜夔把自己比作因为年老而感到对梅花已没有热情的何逊,说岁月流逝,人渐衰老,早已没有赏梅咏梅的兴致了。今昔对比,情怀迥异。《疏影》中“同宿”的“翠禽”,象征着相聚,而“客里相逢”,暗含漂泊和背井离乡之意。强烈的孤独感便与前面相聚的气氛形成了对比,表现除了词人失意、落寞的身世飘零之感。梅花寄托着姜夔一生的辛酸哀叹,借梅思人、怀旧、寄情,抒发了身世之感与感情寄托。
三、对昔日恋情的追忆
白石最爱咏梅、柳,还因为梅花和柳树与他年轻时在合肥的一段爱情经历有关。据夏承焘考证,白石二三十岁时曾游合肥,与歌女姊妹二人相识,情好甚笃,其后数次来往合肥,屡见于词作。白石“两次离别合肥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故集中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