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学者有师:父亲顾随与老师周作人.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者有师:父亲顾随与老师周作人.doc

学者有师:父亲顾随与老师周作人   父亲与知堂师的师生情分开始于他就读北京大学英文系之时,那时周作人正执教于彼,父亲定是前去听过课,受过教。而师生二人较为密切的过从则是我父亲1929年受聘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之后。父亲能进入“燕园”,起决定作用的是恩师沈尹默,但当时执教于燕大的周作人,以他的地位与声望,想来定然也起了推助的作用。大约是周作人待人处事一贯平易随和,“不似鲁迅先生之泼辣”(语见致卢伯屏函,1929年12月3日),父亲从之受教,尊敬之外,相处亦较为随意――是师,似友。   一、两次同桌进餐   父亲与知堂师的过从中,有两次同桌进餐的经历,两次进餐都有一些趣事。   父亲1929年9月进入燕园,12月3日上午课后,国文系主任马季明邀我父亲陪同周作人到家中午餐,这大约是因为启明先生“新丧爱女”,系主任表示慰问之意。启明先生虽遭丧女之痛,但父亲说老师“颇能把持得住”,依旧沉静如常,“足见涵养功深”。这样的背景之下,此次共饭的趣事当然不会发生在知堂师与弟子之间,而是由于进餐前“突然闯入”的“疑古玄同先生”。玄同先生既是“闯入”,想来此老大约事前并不在被邀之列,但随着人的“闯入”,他的独角戏也就开场了:   季明介弟与之一点头后,疑古先生即打开话闸子。蓝青官话说得又急又快,加之弟又重听,十才可懂得五六。于是吃饭,饭后漱口,吃茶,这之间,此老并不曾住口。不独弟无从插嘴,即健谈如马、周,亦难得搀言之机会。上课时间到,弟又伴三人同出,路上玄同的话亦未曾间断。且与季明科诨打趣……   父亲这段话写在给好友伯屏兄的信中,无异于用文字给钱玄同绘制了一幅漫画式的素描。父亲在信中述说了这场独角戏后,还加了一段小小的“尾声”:他在与三位先生作别之后,“路上自思:玄同如此健谈,乃闻其上课必迟至廿分钟始到堂,真不可解。”(以上引文均见致卢伯屏函,1929年12月3日)确乎“不可解”,既如此擅说、嗜说,何不早早“到堂”去“打开话闸子”说个痛快?   父亲在信中向友人作如上记述,只不过是觉得有趣而已,他并非对玄同先生有不敬之意。钱玄同长父亲十岁,属于师辈;但专业不同,父亲并未从学于他。至1921年父亲在中学执教不久,由教英文改教国文,自感“毫无经验”,怕出“笑话”,向教授国文的伯屏兄借阅钱氏所著《文字学音篇》及《说文部首》,以之作“抱佛脚之用”(见致卢伯屏函,1921年10月27日)。父亲为改教国文而补课,首选钱氏两种著作,可见他是尊重玄同先生,看重他的学问的。   第二次一同进餐是弟子邀老师到自己家里去吃猪头肉。周作人是爱吃猪头肉的,弟子一定是知道老师此好,所以请老师来尝一尝自家烹制的猪头肉。这件事由于周作人在1951年以“十山”为名所写的一篇小文而为我们后人所知(周氏文章题为《猪头肉――饭后随笔》,刊于1951年2月11日上海《亦报》)。文中虽然没有明白写出请客的主人的名姓,但从所记之事,一眼便可看出,这主人就是我的父亲――知堂师的弟子顾羡季。   宴请之前,我父亲先“以小诗二首代柬”邀请老师,老师高兴地接受弟子邀请后,也“依韵和作打油”二首,其中有两句云:“早起喝茶看报了,出门赶去吃猪头。”这一年,周启老已是五十开外的年纪,还是如此这般地有孩子气,也可见他心里真是挺高兴。   对于这一次“吃猪头”,周作人蛮有兴致地在他的小文中回忆道:   ……我吃过一回最好的猪头肉,却是在一个朋友家里。他是山东清河县人氏,善于做词,大学毕业后在各校教书,有一年他依照乡风,在新年制办馒头猪头肉请客,山东馒头之佳是没有问题的,猪头肉有红白两种做法,甘美无可比喻。   吃惯了南方风味猪头肉的知堂师,定是在餐桌上对北方风味的猪头肉赞不绝口,这才引起弟子向老师介绍另一种“清河名物”――“臭水浒”。对此,周氏小文也有记述:   清河名物,据主人说此外还有“臭水浒”,清河人称武松为乡亲,所以对于《水浒》似乎特别有兴趣,喜欢说,无论哪一段都说得很黄色,因此得了臭名。这本是禁止的,可是三五人在墙根屋角,就说了起来,这是很特殊的一种说法……(着重点系笔者所加)   对这种“特殊说法”,知堂老从研究学问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若是把《水浒》当作《金瓶梅》前集看时,那么这也是可以讲得过去的吧。   这一次师生一块儿吃猪头肉,真是吃得畅快,聊得也畅快。   周氏文中称请客的主人是“朋友”,这固然是客气,但另一方面,时在1951年,他可能以为自己一被保释出狱的人,不便称某人某人为自己的弟子了。周氏称这位朋友是“山东清河人氏”,这并不为怪。我听家里大人们说,顾家祖上原是从江南移民到山东诸城的,后来有一支落户到河北清河,所以父亲也有时自引稼轩这位“山东老兵”为同乡,“吾虽生为河北人,而吾先世亦鲁籍。”(《稼轩词说》自叙),再说清河县的行政区划,民国时确有一段时间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