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亚研究”迷局.doc
文学“亚研究”迷局
一
郭枫主编的台湾《新地》第29期(2014年秋刊)辟了“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丛书?序文”专辑,收录了大陆丁帆、王彬彬、李敬泽、李建军、李洁非、肖鹰、郜元宝、陶东风等8位文学评论家在台湾出版文学评论集的自序。台湾与大陆的语境不同,我也就从上述评论家们的自序闻见了他们不同于大陆行文的精神呼吸――确切地说,并不是这些评论家看“主”说话――看主喝洒和看客下菜,即不同场合就说不同的话,他们的言说是由衷的,也是统一的,而是反衬大陆语境下,那些见诸铅字的评论家(文化人)言说,为的是能让著述出版面世,即正式表达自己的社会认知,对他们出自自内心的言说进行了改装或叫修饰――可称某种程度的妥协(作者跟编者、作者编者跟“语境”或社会的妥协),有的是作者自己捉刀,更多的是编辑善意下刀――作自我审查。因而,同一作者的文学研究文本(文学评论),在两岸汉语语境中,就呈现两种风貌,而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立此存照,对岸成了此岸的参照。
同一作者同题文章而呈不同风貌,其实也折射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精神氛围,即两种不同的语境。我所关注并思索的,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精神氛围中,知识价值的可能呈现,何种程度呈现,以及对社会和人心的开启或遮蔽,实际上就是文章所呈现知识价值的可能价值域,也就是可能知识价值对读者和社会(包括作家自身创作)的影响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我们时代的精神创造何以只见“丘陵”“灌木”而不见“高原”“高峰”的问题。
就是说――尤其在全球化中,文学评论、文化(学术)及其表达,就是展示一种知识价值――对某种知识价值的追求。有的话题或问题可以明白说出,但在我们(编者和作者)这里往往是隐晦曲折、吞吞吐吐地表达,却可以归之于表达得体,或作了非常艺术的表达(“这个作者说话有艺术”、“这篇文章表达得很艺术”)。而在读者――社会接受上,就模糊多了,相同语境中有阅历的读者当然明白其文的奥义,有某种素养的读者会有隔靴抓痒雾里看花的感觉,一般的读者被套在抽象化的时代历史社会概念,就不知所云了,文义就难以抵达心灵,文章的“知识价值”呈现就打了折扣。
所以,不同的精神氛围,相关文本在展示或追求知识价值上,存在质地的高与下,优与次,甚至真与假。说话(文章)应该明白晓畅,但在我们这里,其含糊模糊的沉浮形态(所谓“点到为止”,所谓“什么都说了而什么也没有说”),却成了常态。结合本文话题,我把这种文论形态称之为文学“亚研究”,简称“亚研究”。
我们陷在“亚研究”里久矣。
二
在对岸的语境中,且不说文章保留了“原汁原味”,就从他们的自序,也能让人识出其人胸臆来。因而大陆那种经编审和自审“滤”出的文章(文气)就不是原发性或原汁原味的精神样式,而属于另一种符合当下语境,钝化或趋平庸化的精神样式,即使总体上保留了精英文论的面貌,但在文章“细部”,总是给人欲说还休的模糊与朦胧。如此文论在大陆行销既久,令一般读者习焉不察,当下和后来的研究者却都以这样的文本(精神样式)归于其作者的真情实语,“研究”表面上粘附其作者,其实不然,跟作者隔膜,只是借助作者的“外壳”,当然也给“解读作者”留下了不小的空间,“知识价值”的体现必定大打折扣。这就造成文本所体现的“知识价值”的钝化。“亚研究”必定在一定程度钝化“知识价值”。
于是我们看到,在大陆语境中,许多作家的真实心声是隐没的,其“真音”倒作了曲折即“叠影式”的表达(难怪中国索隐学如此发达);我们通行的所谓研究某个作家或某个精神现象,其实就是研究符合当下语境的精神样式,客观上展示“当下”意识形态如何进入或或改写这特定作家的,而真正的作家研究――社会精神现象的研究却阙如。从社会层面,我们也就缺少了原生态――真实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的感知,所以大陆一些社会、文化、精神之研究(经济研究也是一样的,它根据的数字是权力核定的而不是真实的原发数据),从其主流学术来说,只能是“跟风”研究,依附权力的研究,不客气地说,属于伪研究――用这种变形(扭曲)的文字材料,即使投入真诚之心,作出的却类似伪研究。中允一点说,它同样是“亚研究”――亚研究之一种,大家都习惯了这种亚研究,又毫不怀疑地把它视为真正的主流的学术研究。一时之假之亚成了通行之假之亚,这也成了中国许多学人(作家和学者)轻车熟路的为文之道和精神样式,成了也许只在中国才盛行的温吞水式的精神现象――“亚研究”丰盛的精神现象。
问题在于,同一执政党,由于时代变迁,权力更替,语境即意识形态必有不同(以1978年执政党11届三中全会前后变化的语境为例),说明原先那种语境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或叫制约了时代的发展,那种语境日暮途穷――人心向好人心思变图强不可逆转终于成为主流语境,原先那种语境其“无根”的窘迫全然凸现。可是它习惯成自然的思想和思维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