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宫廷燕乐中的队舞和四夷舞乐队之比较.doc
明清宫廷燕乐中的队舞和四夷舞乐队之比较
摘要 明代宫廷燕乐队舞乐队不受重视,四夷舞乐队种类单一,乐器的配置以汉族乐器为主,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器较少,而清代多重视表演性很强的四夷之舞乐队和体现本民族特色的队舞乐队,尤其是四夷舞乐队种类繁多,规模庞大,乐器的数量较大,类别较全,由此可见,明代比清代更注重宴飨的仪式性和程式化,清代比明代更突出其娱乐性和欣赏性。
关键词:明清 队舞 四夷舞 乐队
明清宫廷燕乐是指统治阶级在节日、庆功、贺喜时所表演的礼乐,也就是一种宫廷仪式音乐。宴飨过程中可谓礼节繁复,宴乐中乐队也因此种类繁多,这些乐队由于它们职能的不同都有其特殊的名称,形式各异。由于明清社会制度的差异,明清宫廷燕乐中的队舞乐队和四夷舞乐队在传承中所体现出的风格完全不同。
一 明清宫廷燕乐中的队舞及乐队之比较
由《明史?乐志》可知,明代大宴中的把文、武二舞和四夷之舞称为“三舞”,并指出明代大宴中的乐舞以“三舞”为主。洪武三年除了“三舞”以外没有其他乐舞表演,洪武十五年开始有队舞承应,而且“队舞”的名称均沿用宋代宫廷队舞之旧,没有出新。队舞和文武二舞相比稍显生气,但是队舞的数量从洪武到嘉靖时期逐渐减少,大多是继承宋元时期的宫廷队舞,几乎没有新创作的队舞,也没有专门的队舞乐队为其伴奏。
由《清史稿》可知,清代的队舞有庆隆舞、世德舞、德胜舞,其中“庆隆舞”主要是用于宫中朝会、庆贺筵宴中;“世德舞”主要用于筵宴宗室的;“德胜舞”主要用于凯旋筵宴中。庆隆舞、世德舞、德胜舞又称为清代队舞中的“三舞”,其曲调、形制和乐器编配是相同的,只有乐章是不同的。其乐器的配置为筝一、琵琶三、三弦三、奚琴一、节十六、拍板十六、?\十六,乐队的总人数为56人。尤其是庆隆舞在清宫廷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清宫廷燕乐中最重要的乐舞,是皇帝三大节进馔后必演的筵宴乐舞,而且被列为乐舞之首。
清代宫廷中的队舞来源于满族的民间舞蹈,有专门的乐队伴奏,具有较强的欣赏性,深受重视,一般用于乐舞之首,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民擅长骑射的民族特色。而明代宫廷中的队舞多继承于汉族的民间舞蹈,而且没有明确的队舞乐队伴奏,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明代的队舞主要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其乐队和乐器的编配不明,一般用于宴飨之末,在宫廷中并不是特别受重视。明清宫廷燕乐中的队舞表演都有严格规定的用乐场合,如清廷宫中朝会、庆贺筵宴时表演庆隆舞,筵宴宗室时表演世德舞,凯旋筵宴时表演德胜舞。明代宫廷中洪武十五年对队舞的表演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万寿圣节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圣朝队舞》。正旦大宴,用《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从数量上来看清代仅有三种队舞,而明代最多达到八种队舞,不同的是清代的三种队舞均有相同的乐队伴奏,乐器配置和曲调相同,有18名大臣表演乐舞,具有56人规模庞大的乐队为其伴奏,场面宏大壮观,明代的队舞没有明确的乐队伴奏,而且也没有新创作的队舞,所表演的队舞更多的只是体现宫廷仪式而已,欣赏性不强,从洪武到嘉靖年间队舞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以至于在宫廷中逐渐消失而流落到民间。
明清宫廷燕乐之所以存在上述区别,原因在于明朝受程朱理学影响颇深,由于传承了宋代宫廷燕乐的制度,故而在音乐上多体现出的是儒家文化,十分排斥少数民族的文化。清朝代替了明朝,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在文化政策上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均采取了“怀柔政策”,使得音乐文化同样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明清宫廷燕乐从纵向比较,明代宫廷燕乐比之清代有着更多的仪式性成份,清代音乐的表演性较之明代要多。明代的宴飨仪式部分中的乐队在进膳过程中十分复杂,但是在清朝,乐队中乐器种类较之明代要丰富多彩得多,这些乐器把民族和国家的异域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 明清宫廷燕乐中四夷舞乐队之比较
四夷舞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和周边其他国家的乐舞。由《明史?乐志》可知,洪武三年四夷舞曲,曲牌名《小将军》《殿前欢》《庆新年》《过门子》无编排;洪武二十六年东夷4人、西戎4人、南蛮4人、北狄4人、舞师2人,共18人;永乐十八年四夷舞有高丽舞4人、琉球舞4人、北番舞4人、回回舞4人表演,共16人;嘉靖年间《抚安四夷舞曲》,曲牌名为《贺圣朝》《殿前欢》《庆丰收》《新水令》《太平清令》,无编排。
《续文献通考》上还称明代的四夷舞乐队为撺掇乐器,主要为配合四夷舞表演而设,乐器多为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例如,腰鼓、胡琴、羌笛等均为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洪武元年就开始制定四夷舞乐队的编配,当时乐队的总人数达到了15人;永乐年间更定明代的四夷舞乐队的编配,如笛二、头管二、轧筝二、琵琶二、?煺狄弧⒁?嶙佣?、拍板一、二十弦二,乐队的总人数为14人。
从以上文献中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