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常用文言文用法山东人民版.docVIP

高一语文常用文言文用法山东人民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常用文言文用法山东人民版

高一语文常用文言文用法山东人民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常用文言文用法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 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向对等。例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替给等。例如: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着、为了。例如:因为由于。例如: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1. 用作副词。只。例如: 只有只是。如:希望或请。如:正因为只因为。2. 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1.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2.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1. 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2. 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1. 用作助词。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1. 用作疑问副词。怎么怎样。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 用作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何: 1. 用作疑问代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 用作副词。为什么怎么。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1. 用作连词。所以因此。是故以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 用作副词。从前故意的意思。:1. 用作连词。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 用作副词。将将要,暂且姑且。1.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没有什么。 2. 用作否定副词。 不。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 1. 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公逸事》) 2. 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 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1. 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 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1. 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2. 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3. 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4. 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1. 用作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此如此(这样)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