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错误实质:把盲目的实践活动理解为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分析: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正确: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 ①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②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过程 ③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过程 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③④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辨析: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 二、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观所形成的对事物的整体映像。 表象是以往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再现。 大 海 看到下面的词汇,脑子里浮现什么? 感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直接反映 判断? 推理? 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从事物具体的形象中抽象出来) 概念? 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定。 一列从南方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在南京站停靠13分钟,第10号硬座车厢里的4位旅客都有事离开了自己的座位。13分钟后,列车启动继续北行。 这时,一位去北京的旅客发现自己的公文包丢了,里面有2000元现金。列车上的乘警王大凡闻讯来到10号车厢开始调查。 丢失公文包的旅客说:“列车靠站之前,公文包一直放在行李架上,后来我到列车办公室问有没有卧铺,回来后发现公文包没有 了。” 去徐州的旅客说,列车停靠时,他到11号车厢去看望同事了; 去济南的旅客说,他下站去活动了一下身体; 去德州的旅客说,他那时正好上厕所解手去了。 王大凡听完4个人的 叙述,和同事刘可交换了一下眼色,耳语了几句,对其中一个旅客说:请你到办公室来一趟! 判断 火车停车时卫生间是关闭的,所以C在撒谎。 推理(得出新判断) C偷了皮包。 推理是以已知的判断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新判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辩证统一)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的条件 第三: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第一:投身于实践,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第二:所获取的感性材料必须符合实际。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荀子 (二)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国探月工程每一步发展说明什么?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