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无端崖之辞概念.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单元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了解庄子的论辩艺术,批判地吸收庄子的思想观点。 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邀其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气势壮阔。《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出于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想像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文风上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内容提要 本单元内容共有五节,每一节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无端崖之辞》通过七则寓言故事,显示了《庄子》写作艺术的新颖奇妙;《鹏之徙于南冥》主要表现庄子不断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思想;《东海之大乐》向人们宣扬超脱地域、时间以及所受教育方面的局限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尊生》主要表现庄子及其弟子们以生命为本的价值选择,培养珍重自我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道德情怀;《恶乎往而不可》主要是把握庄子那种从人生绝境中实现突围的精神力量,培养生命的韧性。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者背景】 这首《西塞山怀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的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主旨感悟】 这是首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王濬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揭示了诗的主题。 【艺术鉴赏】 1.高度概括历史。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诗人把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濬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濬兵来之迅猛;后者写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凄惨。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长江险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拼死抵抗;二是暗示王濬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伐,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井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2.触景生情,忧伤时世。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金陵的帝王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从东吴开始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确谓痛矣!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今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今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了,“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伤心喟叹。在内容上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

文档评论(0)

w6633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