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VIP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国家及自治区科学技术大会的相继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被纳入党和国家的战略计划。地方高校如何利用人才和科技的双重优势,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涉农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对宁夏大学“十一五”期间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绩进行概括的基础上,阐明了“十二五”期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进行论证,以期达到共建和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自主创新;服务;农村建设   进入21世纪,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1]。国家组织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宏伟蓝图。因此,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的大环境,结合国家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地方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宁夏大学自 “十五”以来,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学科特色的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的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宁夏大学涉农科技创新工程的建设,在科研队伍、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步形成了适宜自主发展的、学科特色明显的研究优势。面对“十一五”,学校提出了外延和内涵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思路,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为自治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围绕自治区产业发展,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自2002年宁夏大学实现第二轮实质性合校以来,已初步建立起以学位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学科技孵化园等梯次配置合理的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基地。目前,宁夏大学涉农学院有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涉农重点学科有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与耕作、临床兽医学等。涉农博士学位点有草业科学和农田水利工程。涉农科技创新平台有包括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创新平台7个。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宁夏大学共有涉农专业教授50多人,副教授100多人,其中具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49人。“十一五”期间,学校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在研究方向上根据自治区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制约自治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承担了大量国家及地方的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宁夏大学共承担区级以上科技项目1316项,其中涉农项目552项,占项目总数的42%;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9项,其中涉农成果22项,占成果总数的76%。仅2010年,宁夏大学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3项为涉农科技成果,占比达75%。   (一)围绕自治区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科学技术大会的相继召开,农业产业发展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的关键内容。自治区把枸杞产业,草畜产业、马铃薯产业、道地中药材产业等作为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宁夏大学紧紧围绕这一产业链,先后开展了枸杞抗盐性和道地性、枸杞节能烘干装置、节水灌溉、种草养畜、马铃薯储藏保鲜、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发展项目30多项,取得了系列性成果。如提高草原生产力的“三高一快”技术,在宁夏及周边地区推广,累计新增产值约5亿多元;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型草业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在盐池县四墩子、固原头营、彭堡乡、彭阳县任湾、交岔乡等6个乡镇推广实施,引进国内外牧草品种300多个,建立引种试验基地5hm2,试验示范基地500hm2,生态型牧草种子繁育试验示范基地4hm2,退化天然草地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草地35hm2。同时在提高滩羊繁殖性能技术,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疫病预防与治疗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另外,在牛羊复合饲料研究方面,研究开发出了以农作物秸秆和工农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牛羊复合型生化秸秆成型饲料产品10多个,并在宁夏、甘肃、内蒙、陕西等地进行饲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研制开发出了预防幼畜腹泻的“双价基因工程苗”,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与宁夏博奥生物工程公司合资,筹建了博奥药业公司。由我校主持完成的“8613”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马铃薯产业开发技术研究项目,在马铃薯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淀粉品质改良嵌合基因结构6个。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自主研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