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生物《遗传规律》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点分析与网络导学
1.遗传基本规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答遗传规律题目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遗传规律题目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几种常见题型
(一)、显隐性的判断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杂合体显现的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据“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③在未知显/隐性关系的情况下,任何亲子代表现型相同的杂交都无法判断显/隐性。
1.回答下面的(1)~(2)题。
(1)下表是豌豆五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高茎红花 高茎白花 矮茎红花 矮茎白花 甲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627 203 617 212 乙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 724 750 243 262 丙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953 317 0 0 丁 高茎红花×矮茎白花 1251 0 1303 0 戊 高茎白花×矮茎红花 517 523 499 507 据上表回答:
①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 。
②写出每一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以A和a分别表示株高的显、隐性基因,B和b分别表示花色的戏那、隐性基因。
甲组合为 × 。 乙组合为 × 。
丙组合为 × 。 丁组合为 × 。
戊组合为 × 。
③为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应采取的杂交组合是 。
(2)假设某一种酶是合成豌豆红花色素的关键酶,则在基因工程中,获得编码这种酶的基因的两条途径是 和人工合成基因。
如果已经得到能翻译成该酶的信使RNA,则利用该信使RNA获得基因的步骤是
,然后 。
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 )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C.相互混杂 D.相互选择
3.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
红种皮 抗病
白种皮 感病
红种皮 感病
白种皮 一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二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三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4.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基因的判断
基本方法:从隐性性入手,以配子为中心,根据比例关系
1.隐性纯合突破法:具隐性性状的个体一定是纯合体,其基因型中的两个隐性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说明两个亲本至少含一个隐性基因。
2.性状分离比突破法:根据特殊交配组合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来确定基因型。
交配类型 亲本基因型 F1性状分离 杂合体自交 Bb×Bb 3∶1 测交 Bb×bb 1∶1 纯合亲本杂交 BB×bb 1∶0 1.下图为白化病(A-a)和色盲(B-b)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请回答:
(1)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Ⅰ2 ,Ⅲ9 ,Ⅲ1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