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厌氧快速吸收有物的启动能源研究
厌氧快速吸收有机物的启动能源研究
周期循环刺激下厌氧快速吸收有机物的处理工艺源于生物除磷技术,但发展至今,早已不仅局限于除磷范围,其中出现的许多新的生物现象和处理效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工艺方法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已经成为目前深受重视的非稳态理论应用与研究的一部分,其现实意义旨在利用非稳态技术开创污水处理新工艺,实现节能高效的有机物厌氧吸收;其中机理研究的核心是厌氧快速吸收的能量来源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由生物除磷引发的厌氧—好氧生物处理中厌氧吸收有机物的研究普遍认为,厌氧快速吸收主要有两种可能的能量来源:多聚磷酸盐和糖元。其中,前者属于生物除磷机理,即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利用体内多聚磷酸盐分解产生的能量吸收并储存有机物,同时释放出ATP水解产生的正磷酸盐。后者则来自于对最初的生物除磷生化代谢模式(Comeau,1986)的修正(ArunMino等,1988)以及“G细菌”的发现[1]。研究者们认为:聚磷菌以多聚磷酸盐为能量来源的同时,也利用糖元分解为有机物厌氧吸收和PHB合成提供所需还原力和部分能量[2~4];“G细菌”则不具备积累多聚磷酸盐的能力,完全以胞内糖元为厌氧吸收的能量来源。近来,意大利学者Carucci(1997)依据实验又提出在以葡萄糖为唯一有机基质并延长进水时间的情况下,可以由一部分葡萄糖无氧糖解、放出能量,供给另一部分葡萄糖厌氧合成糖元。他的实验结论认为在一定厌氧时间里,细菌优先利用进入细胞的葡萄糖,而不是糖元,并对其进行酵解以供厌氧吸收和转化成所需能量[5]。可见,关于厌氧吸收的能量来源问题还有很多内容尚待深入研究。
1 试验设备与方法
分别采用两个SBR反应器对乙酸钠、葡萄糖两种人工配水进行小试研究,污泥来源见表1。人工配水COD值均为500~600 mg/L,A配水磷浓度较高,P/COD为(5~6)/100,G配水中氮、磷营养元素按BOD∶N∶P=100∶5∶1配给,配水主要成分见表2。两个反应器均按照厌氧—好氧SBR工艺运行,每个周期运行时间8 h,具体运行程序及参数见表3。A、G两种配水分别经过120 d和20 d左右的污泥驯化和培养进入稳定运行阶段,用于厌氧快速吸收COD去除效果的测定,稳定运行期间室温26~30 ℃。 细胞内糖(IC)、外糖(EC)含量的测定采用70~80 ℃水浴加热、离心分离,而后用苯酚—浓硫酸法定量测定。其他测定项目均采用国家环保局颁发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的标准方法。
表1 不同配水的反应器与污泥来源 反应器容积(L) 控制方式 污泥来源 乙酸钠(A) 5.0 PLC自动控制 葡萄糖配水膜生物反应器 葡萄糖(G) 8.0 人工控制 天津纪庄子污水厂回流污泥泵井
表2 人工配水主要成分 mg/L A配水 G配水 主要有机成分 乙酸钠700 葡萄糖500 NH4Cl-N 18.5 17.5 KH2PO4-P 20.5 3.5 微量元素 CaCl2 30,MgSO4*7H 2O 90,KCl 20,MnCl2 0.1CuSO4.5H2O 0.1,ZnSO4 0.1,FeSO4*7H 2O 0.1
表3 运行程序及时间参数 时间参数(min) 进水 5 厌氧搅拌 120 沉降 20 排上清液 10 曝气 300 闲置 25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厌氧快速吸收去除COD的情况 A、G两种配水的污泥分别经过120 d和20 d左右的适应驯化期,都实现了对各自基质的厌氧快速吸收。在好氧饥饿5 h的前提下,厌氧2 h的COD去除率均达到80%~90%。事实上,A配水厌氧吸收45 min,G配水厌氧吸收30 min,COD去除率均已在80%以上(如图1、2)。
2.2 多聚磷酸盐作为能量来源的讨论 A、G两种配水混合液厌氧磷浓度变化如图3所示。
伴随厌氧COD去除,两反应器中都没有过量释磷现象。相反,A配水厌氧末期磷量降低约50%;G配水在厌氧初15 min内磷浓度略有上升,而后也呈下降趋势。关于这种厌氧除磷的异常现象将另文探讨,而由此无厌氧释磷现象可以排除本试验中以多聚磷酸盐为厌氧吸收有机物能量来源的可能性。2.3 糖元作为能量来源的讨论 A配水中不含糖类成分,细胞吸收基质进入体内不会对胞内糖元的测定产生干扰。因此,该配水下的内糖(IC)曲线与G配水相比,更能清晰地从糖元含量的角度反映细胞内糖类物质与非糖类物质之间的转化,表明以糖元为能量来源进行厌氧快速吸收的真实内糖变化规律。将A配水稳定运行期内糖变化规律及同期测定的COD厌氧去除情况(见图1)与A配水驯化期IC与COD曲线(图4)用来对比细胞建立内糖能源机制前后的IC变化及C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单位工程资料核项目表.doc
- 单同学:201年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复习经验宝典.doc
- 单同学:清华五口金融学院考研心路历程.doc
- 单同学:清华大五道口金融学院复习经验总结.doc
- 单词积累:历年考常考350个英语难词汇总.doc
- 单项选择题库(生版).doc
- 南京工业大学《领导讨论小组》.docx
- 南宁市建设工地午、夜间施工管理备案表.doc
- 南昌大学200年各省各专业录取分数情况表.doc
- 南昌大学201年江西省各专业录取分数线.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