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洲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八章
一概述
古典音乐诞生的准备条件:
从庄严宏伟的巴洛克风格,变成华丽纤巧的洛可可风格;从单一表情的巴洛克意识,变成变化多端的动情风格,这两种风格都被吸收到古典音乐中;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主体被和声体的主调音乐替代;乐队乐器日益完善,趋于规范化,演奏通奏低音的哈普西科德逐渐消失;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以炫耀技巧为能力的歌剧日益不得人心,引发了一场歌剧改革。
二、典雅风格与动情
典雅风格(洛可可风格)Gallant Style:
洛可可一词源于18世纪装饰艺术华丽精巧,典雅轻盈风格的描述。这种风格的音乐被称为洛可可风格或典雅风格。
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
法国:库普兰
西班牙: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作曲上抛弃了通奏低音的复调写法,改写了洛可可风格的哈普西科德奏鸣曲,广泛运用大距离跳进,双手交叉,快速反复同音的独创演奏手法。
成就:所作的单旋律550余首,大多是轻快活泼的舞曲、精巧的田园曲、随想曲、托卡塔和赋格曲。大多采用二段式发展而成的二段奏鸣曲式。在马勒开创了洛可可风格的器乐乐派继承人为西班牙作曲家安东尼奥·索勒神父。
德国:C·P·E巴赫(组曲、奏鸣曲)、泰勒曼
动情风格Empfindsamer stil:
指以CPEA巴赫的交响曲和键盘奏鸣曲为代表,因不满足于全曲或整个乐章的单一表情,而通过大量的力度变化,力求在音乐中表达真实而自然的情绪转换。
三趣歌剧与喜歌剧的产生和发展
定义:起源于18世纪,是以正歌剧的幕间剧(穿插在整个剧两幕之间的音乐喜剧)为基础,脱离整个剧发展而成的。用清宣叙调代替说白
作品:佩尔戈莱西《婢作夫人》第一部标志意义
典型形式:1首意大利序曲,5首咏叹调和2首二重唱,其间穿插着代替对白的清宣叙调。
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
定义:是兴起于18世纪的一种包含对白和通俗歌曲的笑剧和讽刺剧,后在趣歌剧的影响下发展成“歌唱的喜剧”。到了19世纪,题材有喜剧变成了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但依旧采用喜歌剧题材,即用对白将独唱和合唱歌曲串联起来。
作品:卢梭《乡村卜者》
四、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人物:格鲁克(捷克裔德国作曲家)和卡尔扎比吉
针对:正歌剧(呆板,演员炫技破坏戏剧连续性)
主导思想:采用卢梭“返回自然”和狄德罗“以自然为师”的美学观,力求歌剧艺术创造的淳朴、自然,能够体现戏剧的自然性。
改革内容:1.清除了歌唱者即兴炫技的部分,体现戏剧的真实性。2.用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宣叙调,加强了旋律性,减少与咏叹调间的对比,使音乐更连贯。3.使序曲(预示剧情)、舞蹈和合唱的运用与剧情密切相关。4.废弃数字低音,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的近代写法。
作品:《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切斯特》
五、曼海姆乐派
Mannheim School是指18世纪中叶,在德国曼海姆候选帝宫廷中云集的一批以约翰·施塔米茨为首的作曲家、演奏家。他们创作与演出十分活跃,并有着重大影响。
贡献:1.结构上,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三乐章的基础上加入小步舞曲作为第三乐章,并在快板乐章中引进对比主题和主题的展开,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2.演奏风格上,前瞻性地采用渐强渐弱,并且使用出其不意的特强和在高潮后的突然性全体休止。3.创作上,采用主调音乐风格,突出小提琴的旋律,并废除了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使用总谱形式经行创作。4.丰富了乐队编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并以出色的 演奏闻名全欧。
第九章 维也纳古典乐派
背景
18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欧洲的一个音乐文化中心,也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当海顿还在童年时,瓦根赛尔(1715-1777)蒙恩(1717-1750)等维也纳的先辈作曲家已经写了不少初具规模的交响曲和协奏曲。他们和柏林乐派的C.P.E.巴赫,曼海姆乐派的约翰*施塔米茨,意大利的萨马蒂尼等作曲家,都是近代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等的哺育者,在音乐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这些主调音乐体制的奏鸣交响套曲,只有到了海顿(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和贝多芬(1770-1827)的手里,才完全臻于成熟。他们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汲取德奥意法英各国先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写出了形式严谨,内容深刻,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成为后世音乐的典范;他们都在维也纳度过创作的成熟时期,所以,以他们为代表的作曲学派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这个乐派的时间约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
海顿——室内乐创作(海顿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界)
海顿的器乐作品除交响曲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弦乐四重奏。他一共作了84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一首未完成),慢乐章的前后都是小步舞曲。发展:从1771年所作Op.17的6首四重奏开始,确立了四乐章的形式,但有些四重奏常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