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工业析—《无机化学》-朱莉娜.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级工业析—《无机化学》-朱莉娜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无机化学》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主要任务包括: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相衔接,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它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道该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等。 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等。 3、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从而在无机化学领域较好地从事教学、研究、生产方面的工作。 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认知。 理解———是指能懂得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无机化学理论说明、解释并运用到实践中。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无机化学的具体操作。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知道 理解 掌握 学会 绪论 热力学基础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基本概念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 第二章 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三章 酸碱平衡 第一节 酸碱理论 第二节 电解质溶液 第三节 缓冲溶液 第四章 沉淀平衡 第一节 溶解度和溶度积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第五章 氧化还原平衡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原电池 第六章 配位平衡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配位平衡 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二节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分子结构 第八章 S区元素 第一节 S区元素概述 第二节 S区元素的单质 第三节 S区元素的化合物 第四节 锂铍的特殊性 第九章 P区元素 第一节 p区元素概述 第二节 硼族元素 第三节 碳族元素 第十章 d区元素* 第十一章 f区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本课程属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科)基础课:理论课学时数70,学分4个。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主要内容 课时建议 教与学的方法建议 绪论 2 自我叙述,语言呈示为主 热力学基础 4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 4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酸碱平衡 6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沉淀平衡 6 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氧化还原平衡 4 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配位平衡 4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6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S区元素 4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P区元素 4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d区元素 4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f区元素 4 多媒体教学 实验一 粗食盐的提纯 4 实验指导 实验二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4 实验指导 实验三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4 实验指导 实验四 常见阴、阳离子的个性鉴定 4 实验指导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1、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自我经验叙述、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尤其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声像呈示,提供给学生原始的课堂实录,或者是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五、教材编写与选用 《无机化学》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教材可选用孙艳华主编的《基础化学》及潘亚芬主编的《基础化学实训》(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六、课程评价 1、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采用平时考核(20%)、课程实验(40%)和集中考试(40%)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 集中考试说明 1) 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考试

文档评论(0)

wang198104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