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稿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稿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elogenous leukemia,CML)是骨髓粒细胞呈过度增生,并累及造血干细胞水平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具有Ph1染色体,约占90%以上,少数患者为阴性。慢粒是白血病中较常见的类型,仅次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居第三位,占所有白血病的20%。该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以25~50岁间发病率最高,男:女为1.6:1。慢性期临床特征以粒细胞明显增多,并出现不同阶段幼稚粒细胞、脾大为主要特征;加速期与急变期可见幼稚细胞明显增多,外周血象常常降低。 主要病因 1.化学因素:化学药物引起慢性白血病目前唯一的证据是苯。苯在引起细胞毒性作用的同时,有潜在性导致白血病效应。其他化学药物也可引起CAML。 2.电离辐射:日本长岛、广岛分别爆炸原子弹后5年,这两个地区发生率明显增高。究竟接受多大剂量的放射线后才能引起细胞克隆的畸变而发生AL,目前,尚难以确定。 3.遗传因素:多数患者有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即伴标记染色体(Ph1)。有研究证明,后天获得Ph1染色体阳性与某些致癌物质有密切关系。Ph1产生原因在于干细胞染色体易位,易位方式位于9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abl易位到22号染色体的一段称为断裂点成簇区(bcr)的癌基因上。两种基因重组在一起,产生了融合蛋白(P-210),并定位于细胞膜。并将bcr-abl融合基因转移到不同的造血细胞中,使细胞发育不依赖生长因子增殖现象。 4.G6PD同工酶异常:目前,已知G6PD的基因密码子定位于X染色体上,在女性体细胞中二个G6PD调节基因仅其中之一处于活动状态。作为G6PD杂合子的女性,体内应存在二种细胞群体,即G6PDA和B型同工酶。携带G6PD杂合子同工酶患者,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仅有一种A或B型的G6PD同工酶。 5.细胞动力学异常:尽管全身粒细胞总量有明显增加,而这种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白血病细胞的迅速分裂和增殖,也不是因成熟障碍所致,而是白血病细胞通过增殖池以及外周血的时间延长,以白血病细胞化的干细胞池扩大,正常造血干细胞池缩小而导致大量白血病细胞的积聚。 6.脾脏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的移居、增殖和急性变。脾脏不仅“捕捉”白血病细胞,也是白血病细胞的“仓库”和“隐蔽所”,并为其增殖和转移提供了有利环境,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血液和脾脏之间往返循环,使正常细胞释放调节过程受到严重干扰或破坏。 主要发病机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及淋巴细胞均存在Ph染色体,提示可能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约90%以上患者,第9位与第22位长臂相互易位,形成Ph染色体t(q;22)(q34;q11)。大多数患者,包括约5%的阴性患者,具有融合基因,位于9q34的c-abl基因与22q11的c-sis基因易位,形成bcr/abl基因重排,并合成210KD酪氨酸磷酸蛋白激酶,使正常细胞调控系统紊乱。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其病隐袭。因其为各种致病因素联合侵袭,蓄积成毒,毒邪攻击骨髓,痰瘀互结,停留脏腑、骨髓而导致一系列病机变化过程。故建议用“慢性血癌”病名。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可与“癥瘕、积聚、瘰疬”等病名相互参照。主要依据与特征:①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虽然以脾脏肿大为早期临床表现,但其病变部位发生在骨髓,且表现为癌细胞的异常增殖。②发病隐袭,进展缓慢,慢性期以癌毒聚集为特征;加速期与急变期虽有虚证表现,但癌毒实证亦然存在。③由骨髓异常增殖(幼稚细胞)而导致全身性临床症状。④“慢性血癌”通俗易懂,不仅可以代表病程,又可代表病性。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症状 起病缓慢,疾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患者自觉一般情况良好。常因正常体检或诊治其它疾病检查血象被确诊。 1.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常见周身乏力,头晕 心慌,进行性消瘦,食欲不佳,腹胀腹痛等。少见症状为多汗(盗汗或自汗)、怕热、阴茎异常勃起、耳鸣等。 2.发热:与感染无明显相关性,抗感染也无明显效果,但抗白血病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3.出血:慢性期出血症状较为少见,有时可见皮下瘀斑;加速期与急变期约有30%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皮下瘀斑、牙龈渗血、鼻腔出血较多见。很少见脑出血,偶有脾破裂出血的报道。 4.贫血:慢性期血红蛋白正常或轻度减少,加速期呈明显下降趋势,急变期下降幅度更大,临床见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 (二)体征 1.肝脾肿大:脾肿大为最重要临床体征。肿大程度往往与疾病进展和治疗有关。部分患者可见肝脏轻微肿大;淋巴结可在晚期肿大。 2.骨痛:约75% 病例有胸骨压痛,胫骨和肋骨压痛也较常见,少数病例可出现关节和肌肉疼痛。 (三)并发症 1.脾周围炎:肿大的脾脏可出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