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 个性心理与个体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一、行为的概念、特征与模式 1.行为的概念 2.行为的基本特征:自发性、因果性、目的性、持久性、效果性、可变性 3.行为的模式 二、个体行为规律 在一定客观环境下,人们总会有某种需要,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一个新的需要又将产生。周而复始,往复无穷。构成了人的行为规律。如图3-2所示: 1.环境 环境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2.需要 (1)概念 需要是人的客观的要求在主观上的反映;或者说,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需求或欲望。 (2)意义 需要是产生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或内驱力。 3.动机 (1)概念 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或者说,动机是产生人的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引导到一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2)产生原因 主观需要 客观条件 (3)动机的特征 主观性 内隐性 实践性 (4)动机的机能 引发机能 选择机能 强化机能 (5)影响动机的心理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价值观 抱负水平 4.行为 (1)产生行为的原因 人的行为总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而产生的。但人的行为很少出于单一动机,往往受多种动机甚至是相互矛盾动机所驱使。 (2)行为与动机的关系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不同行为; 同一行为来自不同动机; 合理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行为; 不合理动机可能被合法行为所掩盖。 5.目标 (1)概念 目标是人的行为的目的;或者说,目标是人们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 (2)实质 目标是人们对预期结果、对未来的一种想象,目标是人们主观确定的,是剌激人的行为的一种诱因。 (3)表示 目标既可以是一种外在的物质对象,如:产量、质量、利润……目标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对象,如:技术水平、文化水平、思想水平、一定理想愿望…… (4)目标与行为的关系 目标导向行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指向目标本身的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越短,人的需要强度越强,人的行为动力越足; 目标导向行为越长,人的行为强度越弱,人的行为动力越不足。 因此,为了加大人的需要强度,增强人的行为动力,就应该适当地缩短人的目标导向行为。 三、个体行为的分析 把握三点: 考虑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考虑外在表现和内在思想 考虑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 第二节 心理活动与个体行为 一、人的认识活动 (认识→行为→结果)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在人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局部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⑴视觉:可见光波刺激人的视分析器后所产生的感觉。可见光波占1/70。 ⑵听觉:声波剌激人的听分析器后所产生的感觉。 ⑶嗅觉: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微粒作用于人的嗅分析器后产生的感觉。 ⑷味觉:能溶于水或唾液中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分析器后产生的感觉。 ⑸肤觉(触觉):物体的机械、温度、电的性能作用于人的皮肤后产生的感觉。 4.适应性 ⑴人们长期在某一环境中而对某些剌激的感受性减弱。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实践意义: 任期4年; 工作轮岗; 重新任命; 聘任制; …… 5.感觉在组织管理中的意义 ⑴颜色的运用 ⑵形状的设计 ⑶音乐的利用 ⑷环境的创造 ⑸位置的安排 ⑹形象的塑造 ……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部分以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地、综合地、全面地反映。 2.错觉 ⑴概念: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3.产生错觉的原因 ①事物的不同结构 ②知觉的选择性 ③人的不同需要 麦克利兰试验 ④思想方法的片面性 ⑤其他原因 时间;情绪;对比。 4、感知规律 ⑴感知的整体性 人们总是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认识。 ⑵感知的定型性 人们总是把事物的相同的方面加以综合、归纳而定型化。 ⑶感知的局限性 人们认识事物总受个体的知识,经验、客观条件的限制。 ⑷感知的恒常性 认识对象的条件发生变化后,认识结果没有变。 ⑸ 感知的理解性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利用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加以理解和解释。 (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 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 2.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