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95年底,伦琴发表了题名为《一种新射线》的论文,将这一发现公布于众。 1901年,伦琴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奖。 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性。 1918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A.H.Compton)开始研究X射线的散射,1922年,他把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察被散射后的X射线,发现其中有两种不同的频率成分:一种频率与入射线相同,另一种频率则低于入射线。按照经典理论,散射过程不会改变入射线的频率。1923年康普顿利用爱因斯坦1916年提出的光量子的动量表达式,对光子与电子的碰撞过程应用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圆满解释了实验结果。 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C.T.R.Wilson)用自己发明的“云室”发现了这些反冲电子。 康普顿因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因发现用蒸汽凝聚观察电子粒子轨迹的方法”分享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康普顿效应 吴有训:1897年4月2日出生,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学特别是X射线散射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20年代在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中进行了多项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部分重要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7年11月30日于北京去世。 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为了证明这一效应的普遍性,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7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证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质散射的效果都一样。 1925年吴有训以《康普顿效应》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康普顿非常赞赏吴有训的才干,晚年曾向杨振宁说:吴有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引用了吴有训所作的15种物质散射曲线,这张图一直被各种著作和教科书引用,成了康普顿效应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 一.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 §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一.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电子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兴趣,提出了各种结构模型。 卢 瑟 福 的 原 子 核 式 结 构 3.J·J·汤姆逊西瓜模型:正电荷像西瓜瓤,负电荷像西瓜子分布其上(面包和葡萄干模型)。 2.长岗的土星模型:1904年,提出土星卫环模型。这一模型实际已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只是未对核的大小的数量级及原子的稳定性等问题给予明确的阐述。 1.勒纳德的动力子模型:1902-1903年勒纳德通过作阴极射线透过金属箔的实验表明,金属中的原子并不是相互紧靠着的刚性小球,其中存在大量空隙,刚性球约占全部空间的10-9。于是他提出:原子内的每个电子与每个正电荷组成一个中性的“刚性配偶体”,并取名为“动力子”,无数动力子漂浮于空旷的原子太空中。 1.卢瑟福行星模型提出的过程 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核式结构 J·J·汤姆逊认为:“原子内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原子中的,而并非呈粒子状态” 。而卢瑟福认为应该用带电粒子碰撞去试探。 1909年,卢瑟福和盖革、马斯顿,用氦核轰击厚度为10-6米的金箔(α散射实验)。起初盖革什么现象也没看到,卢瑟福告诉他要仔细观察:“要多看细看,实验要重复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才能发现偶然的现象。”结果,实验测得散射角大于90°的比例约为1/8000。根据汤姆逊模型,α粒子的大角偏折是多次小偏折积累造成的。其概率约为1/103500。实验结果和模型明显不符。 卢瑟福说:“犹如一发15寸的炮弹去轰一张薄纸,而炮弹却掉过头来击中你自己一样。” 卢 瑟 福 的 原 子 核 式 结 构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卢瑟福放弃比汤姆逊模型,利用长冈半太郎的土星模型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相符。于是1911年发表了《物质的α粒子和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结构》的论文,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在论文中他写到:“经过思考,我认为反向散射必定是单次碰撞的结果,而当我作出计算时看到,除非采取一个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微小的核内的系统,是无法得到数量级的任何结果的,这就使我后来提出原子具有很小而质量很大的核心的想法。” 1911-1913年间盖革和马斯顿在卢瑟福指导下做了一系列α粒子的散射实验,“记录下了100000次以上的闪烁,所有结果都和卢瑟福理论符合的很好,结果都证明:原子中心有很强的电荷,这个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