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康心理学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
健康的定义:所谓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心理社会、功能均趋向良好的一种状态
健康:①本人愉快②不妨碍他人③充分发挥潜能
异常心理中的各病症是互相分割、不互相变化的
心理: 认知 对自己(自我认知)
对他人 (周围认知)
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情感:喜、怒、哀、乐
行为:做法
认知导致情感、情感指导行为
不健康认知导致负性情感,负性情感指导不良行为→促使病人就医
社会功能:(1)学习工作能力(基础)
(2)人际交往能力(核心)
(3)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能力(保障)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
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
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
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份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诊断标准名称:ICD-10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DSM-四 美国疾病分类标准
CCMD-III 中国疾病分类标准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
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现代的变态心理学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
三个时期:(一)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并已包含“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型
(二)5世纪-17世纪(1200年):自然学科的出现,使人将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精神病学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中
(三)17世纪-19.20世纪: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
理异常的问题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1.精神分析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
性的冲动,不论是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超我(道德原则):社会的我,肯定、奉献、赞誉、表扬
自我(现实原则):实现本我的需要
本我(快乐原则):食欲、性欲、攻击欲、占有欲
2.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判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生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为“力比多”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至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
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和生殖欲阶段
性心理发展的过程:
口欲期→肛欲期→生殖欲期→青春期→成年期
过度满足:获益心理-固着、停滞不前
过度缺失:狂补心理-疯狂弥补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相对应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4)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5)防御机制: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压抑或克制能力)
①压抑 ②否定 ③合理化 ④外投射(小人心理)⑤内投射(自卑心理)
⑥置换 ⑦反向表达(过分强调)⑧幽默 ⑨升华(化悲痛为力量)
九种防御机制的情绪
3.精神分析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份或接受的刺激太少,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性心理发展“固着”,这“退化”和 “固着”,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
弗洛伊德坚定的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他用“力比多”
文档评论(0)